我国80%三级医院开建医联体

2017-09-02  A+ A-
  新华社深圳9月2日电(记者肖思思、周科)全国八成三级医院已开展多种形式医联体建设,县域内就诊率达82.5%;2017年上半年全国医疗机构下转患者239.6万例次,高于2016年全年水平。


图表:我国80%三级医院开建医联体 新华社记者 曲振东 编制

  这是记者从9月1日于深圳召开的全国医疗联合体建设现场推进会上了解到的。

  此次会议由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主办。据会议介绍,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已经有1764家三级医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工作,占全国三级医院的80%。江苏、重庆、四川、陕西等8个省份超过90%的三级医院参与组建了医联体。

  医联体的作用成效逐步显现,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2017年上半年,全国县域内就诊率达82.5%,较2016年末增长2.1个百分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率持续上升。

  双向转诊格局进一步形成,下转患者明显增加。2017年上半年,全国医疗机构下转患者239.6万例次,高于2016年全年水平;三级、二级公立医院转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病人占比由2016年的0.6%、0.5%增长至0.9%、0.7%。

  此外,优质资源进一步联动,医联体内牵头医院持续向基层派出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基层医务人员赴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的人数也明显增加。居民获得感进一步增强,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部分地区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超过60%,实现了群众就近就医。

       怎么联?啥特点?进展如何?--医联体试点探访

  新华社深圳9月2日电 题:怎么联?啥特点?进展如何?——医联体试点探访

  新华社记者周科、肖思思

  我国多地正大力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各地医联体是怎么联的?有啥特点?进展如何?记者在1日深圳举行的全国医疗联合体建设现场推进会上进行了探访。

  医疗资源上下“联”动

图表:医联体建设三问 新华社记者 王永卓 编制

  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会上介绍,当前,我国医联体建设在多地铺开,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一是组建城市医疗集团,探索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比如,深圳市组建11家基层医疗集团,从强化社康中心建设、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多环节入手,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上下贯通,让居民分流到基层诊疗;江苏镇江市组建康复医疗集团,以业务、技术、管理、资产为纽带,建立九大医疗资源中心,构建紧密型医联体。

  二是县域医共体实行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例如,山西省在18个县启动以县乡一体化为核心的医共体建设,实现医共体内行政、人员、资金、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安徽省天长市、福建省尤溪县由医共体牵头医院统一人财物资源管理和业务管理。

  三是组建专科联盟补齐薄弱学科短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譬如,天津市胸科医院与126家二、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组建胸痛专科联盟,建成覆盖全市50%区域的心脏疾病救治网络;另外,由北京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牵头的儿科专科联盟已经覆盖了全国80%以上的儿科医疗资源。

  四是扩大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范围,促进基层能力提升。如浙江舟山市整合市、县(区)、乡镇、社区(村)四级医疗资源,打造覆盖舟山群岛的远程医疗协作网,使居民就近享受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北京协和医院通过远程医疗网络,帮扶西藏县级医疗机构。

  打造“家门口的医院”

  家住深圳市罗湖区东门街道82岁的陈伯,身患高血压、糖尿病、脑梗等多种疾病,以前他得靠家人背着上下楼去大医院看病。如今,他已与附近的东门社康中心签约家庭医生服务,不用再跑那么远了。

  记者1日在罗湖区东门社康中心看到,大厅内干净整洁,来看病的人不少。这家原本只是一个门诊部的社康中心,现以全科诊疗为主、专科诊疗为辅,还增加了医养融合、家庭医生、家庭病床服务。

  在深圳,目前已有588家社康中心,2651名家庭医生为近300万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小病在社区首诊、大病进医院治疗、康复回社区解决”已成为老百姓新的就医习惯。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黄葭燕说,以罗湖为例,通过各种政策把医生引下去,二三级医院的专家在社康中心开设工作室,社区看病服务与医院相同,让老百姓有了信任感,从而将病患者分流到基层。

  “医联体突破了城乡、区域等限制,真正做到了分级诊疗,为老百姓打造了‘家门口的医院’‘身边的医院’。”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表示,医联体就是要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从“以医院为重点”向“以基层为重点”转变,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1764家三级医院已开展医联体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今年10月底前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要启动医联体建设,综合医改试点省份每个地方以及分级诊疗试点城市至少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已有1764家三级医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工作,占全国三级医院的80%;江苏、重庆、四川、陕西等8个省市超过90%的三级医院参与组建医联体。

  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指出,不过,我国医联体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工作推进力度还不够,有一些地方医联体处于“联而不通”的状态。

  “各地要结合实际,在‘大医院舍得放、基层接得住、患者愿意去、政策要配套’四个关键环节上破难题、出实招,努力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群众认可的医联体典型,用榜样和先进的力量带动医联体建设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说。

      医联体共享瓶颈咋破?

  新华社深圳9月2日电 题:医联体共享瓶颈咋破?

  新华社记者肖思思、周科

  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1日在深圳召开全国医联体建设现场推进会,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2017年10月底前,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要启动医联体建设。“医联体”脚步声临近,将给百姓就医带来哪些便利?医联体建设的资源共享瓶颈如何破?

  “联”起来:打破“头重脚轻”、相互割裂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存在“头重脚轻”和碎片化之痛:头重脚轻,指优质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医院、大城市,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强,“门可罗雀”;碎片化,指医疗机构之间相互割裂,各管一段,存在服务空白。

  解决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头重脚轻”和碎片化之痛,其核心是围绕群众健康需求,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居民提供涵盖预防、诊疗、康复、护理等服务在内的一体化、连续性服务,实现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主编代涛认为,医联体建设将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行再造、重组。“公众获得医疗服务是在不同的医疗机构,病人总想往上走,服务是碎片化、不连续的。通过组建不同区域的医联体,让公众通过家庭医生签约,通过医联体内的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服务,公众将更方便。”

  深圳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介绍,罗湖医院集团转变服务模式,促进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和无缝衔接,使得患者能够在适宜的时间和地点方便地接受预防、治疗、康复、护理、保健等服务,为提供覆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疗卫生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沉”下去:避免“跑马圈地”“嫌贫爱富”

  此间专家介绍,医联体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地方医联体建设存在一些不良倾向:“重形式轻实质”“重数量轻质量”,有一些地方医联体处于“联而不通”的状态,没有实质性的效益。偏离方向。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大医院“虹吸效应”,虹吸基层的医务人员和患者,使得“头更重,脚更轻”。

  此间专家认为,医联体建设必须“沉”下去,弄清楚“为谁而联”。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申曙光教授认为,发挥医联体的作用,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重心在于“强基层”,促进对公众立体化、全周期的健康管理。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黄葭燕认为,“在医联体建设的过程中,如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让参与建设医联体的大医院更具有动力,把医生引下去、把医疗资源沉下去,整合资源,让病人分流。医联体建设的目的是促进分级诊疗,而不应该单把盈利作为纽带。”

  医联体建设还需要制度设计和配套措施。专家认为,由于部分地区医联体未建立部门协同推进、机构分工协作、医疗资源共享、利益风险共担等机制,缺少保障长效运行的制度设计。配套支持政策还不完善,部分地区在医保支付方式、人事薪酬激励、药品配备使用、服务价格调整等方面的改革力度还不强。

  “共同体”:让服务真正围绕患者转,而非患者追着服务跑

  专家认为,扎实推进医联体建设,重点要形成“四个共同体”,促使医疗资源真正下沉:一是形成“服务共同体”,完善畅通的双向转诊机制;二是形成“责任共同体”,完善权责一致的引导机制;三是形成“利益共同体”,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四是建立“管理共同体”,完善区域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

  未来,医联体将是“服务共同体”,以群众的健康需求为中心,实现就诊转诊的无缝衔接,形成医院与基层结合、医疗与医保结合、医疗与预防结合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诊疗范围,开通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实现医联体内的同质化服务。比如,深圳罗湖医院集团通过集中建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等,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互认检查检验结果,实现“基层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共享资源、提升效率。

  未来,医联体还将是“利益共同体”,这样才使优质医疗资源自动下沉到基层,效果显现。比如,通过医保的经济杠杆作用,以医联体为单位实行按人头医保总额打包付费,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预付机制和结余资金合理分配机制。实践证明,这样的“利益共同体”,是推动医联体内各个医疗机构密切合作的有效措施。

  “怎样让服务围绕患者转,而不是让患者追着服务跑?”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两个‘翅膀’。将优质医疗资源沉入基层,提升服务整体效能,实现医疗卫生体系持续发展,就必须牢牢抓住医联体建设的契机,打通阻碍机构协作、资源整合的各种壁垒。”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