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下,对身体健康有好处。“春捂秋冻”健康的养生经验,适合你吗?
“秋天的一半是夏天,气温刚转凉,要少穿衣服,不要过早穿上厚衣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张晓梅说,8月初立秋,仍是三伏天,暑热盛行,秋阳炽烈灼人堪称秋老虎,这时岂能穿厚衣服?9月下旬,天气凉爽,早晚温差加大,进入10月深秋的寒露和霜降,气温下降。所以在秋季要穿适合气温的衣服,适当秋冻,衣服渐渐加厚,让人体慢慢适应气温下降,增强身体防寒能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胡世平认为,不管是“春捂”还是“秋冻”,目的都是顾护阳气,让身体适应季节变化,保持一种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然而,现代人容易体质偏寒,表现是脾胃虚阳气弱的症状,大多都不适合“秋冻”。
“秋冻”只适合身体素质好的人。老人、小孩及体质虚弱的人千万别尝试“秋冻”。因为这类人阳气本来就不足,多穿些衣服反倒有益于固护阳气。胡世平指出,以下五类人不能“秋冻”:
1.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哮喘、支气管炎病人呼吸道的防御功能比较差,受到寒冷刺激后,易加重咳嗽和喘息等症状。
2.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寒冷容易导致人体的血管紧张,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甚至还会使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
3.有胃病的。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冷空气侵犯胃肠,导致并发症。如果防护不当,就会使旧病复发。溃疡病人受寒冷的刺激后,还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4.有老寒腿的。属于中医“痹症”范畴,即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受寒时老寒腿会使疼痛加重,应该注意腿部保暖。
5.体寒女性。虚寒体质的女性,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小腹寒冷的女性朋友,秋季一定要注意自己脚踝、腹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加重体寒,甚至疾病的侵扰。
6.有糖尿病的。寒冷时肌体内很多激素水平会升高,使血糖升高病情加重。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甚至可能诱发急性并发症。
胡世平认为,“秋冻”可以保证肌体从夏热顺利地过渡到秋凉,但是“秋冻”也不是随便冻,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群、不同身体部位、不同的地域都有所不同。
1.时机:夏末秋初最适宜
初秋是秋冻的好时机。晚秋再“秋冻”,不仅对健康无益,还会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秋冻的原则是,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体质好的儿童也可以秋冻,根据孩子的年龄、体质和气温变化灵活掌握“秋冻”,使其逐渐适应。
2.温度:温度太低别冻了
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减少穿衣适当“冻”一下,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但接近初冬时,气温降到15℃以下,要穿上秋冬衣服了。
3.部位:头颈腹腿冻不得
“秋冻”并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如颈部、腹部和肩膀等部位应根据气温变化注意保暖,尤其是脚部。头不能冻。头部受冻,被寒气入侵体内阳气走散,从而引发其他基础性病症。脚不能冻。脚冷,则冷全身。肌体抵抗力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腹部不能冻。腹部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女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脖子不能冻。脖子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4.地域:南北有别要区别
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而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春捂秋冻”应因人而异。张晓梅强调,如果老人和儿童,或者体质较弱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疾病者,体质本来就弱,最好还是根据气温和身体感觉及时增加衣物。对体格健康的人群,过度“秋冻”也不可取。及时收看天气预报,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是最好的做法。
胡世平建议,“秋冻”还应加强体育锻炼,经常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和新陈代谢能力,人体新陈代谢越旺盛,耐寒能力就越强。锻炼也要注意一个“冻”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让寒气入侵人体,当周身微热,出汗即可停止。(记者 王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