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6日电(于杨)近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审的电子商务法草案与网购族息息相关。“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推销商品或者服务,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在外界看来,这一表述直指现下不少电商利用大数据和算法来“杀熟”等饱受争议的问题。也有观点认为,此次增订的内容正面回应了大数据“杀熟”这样的热点问题,但仍没有明确的定性、定义。
过往电商依靠大数据定价,导致用户在订酒店时享受不同价格的遭遇,对于用户来说是自身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电商在否认的同时表示,依据数据和算法提供不同的定价策略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用户。对此,相关专业人士接受采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怎么做?用户贴标签 一对一榨取
大数据“杀熟”对于互联网用户来说不算新鲜事物。早在2000年,亚马逊就被曝出新老顾客面对同样的DVD售价存在不同的情况。亚马逊事后解释其为面向不同顾客展示的差别定价实验。
一位国内资深互联网安全领域专家向新华网表示,电商平台往往会对用户行为留痕进行分析,用户在页面的浏览、停留、兴趣等主观行为都会被打上标签,加上用户使用的设备、用户的年龄段、所处地区等客观信息,就能对用户进行精确的描绘。数据收集的详尽程度以及定位的准确度,决定了企业信息系统的服务水平。
而大数据“杀熟”就是对上述行为升级,不同的用户标签作为变量带入公式中,就能得出最适合该用户的广告投放和优惠推送,相关的商业活动也会针对用户进行不同的定价,以期榨取用户最大的消费者剩余。
互联网分析师葛甲也向新华网表示,这些对于用户的分析是相当全面的,一些与电商平台自身不相关的操作会被收集。更为关注政务网站、信息的用户会被倾向于定位为公费差旅的用户,在酒店机票的预定上往往会因公费报销而承受更高价位。
针对谁?只歧视价格 不歧视用户
而所有这些数据对于电商平台并不难获得,那是否意味着只要用户使用了电商平台,就一定会被“杀熟”呢?
“对的,不管你是谁。这是一个机制。”知名自媒体宗宁表示,用户标签是非常细化的服务。看似价格歧视的大数据“杀熟”,并不因为针对了苹果用户就放弃了从安卓用户身上争取更多的利益。
平台的动态显示机制使得明码标价都可以成为不可能,对于电商来说,试错空间也比较宽松。针对单一标签调动价格,可以观察平台收入是否会受到影响,再根据影响的正负性决定是否回滚价格或者更进一步推进。而用户作为单一个体很难横向对比自己的价格是不是一致的,往往在维权的过程中面临取证难的问题。
图个啥?初心是服务 本心是盈利
葛甲将电商公司的大数据“杀熟”行为总结为流量收割:“随便改几个参数就能多赚钱,还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呢?”在他看来,通过大数据“杀熟”,电商平台将收入提升20%是没有问题的。
前述互联网安全领域专家认为,电商平台对用户予以甄别,本意上是为了区分对待,更好的服务用户。投入更多在新客户,通过优惠等营销手段争取更大的市场无可厚非。而老用户往往相对稳定,用户黏性较大,电商平台给予的优惠力度较小,是可以理解的。可以说,“企业提高服务是为了更好的营销。”
但如果电商存在承诺服务、却兑现不到位的情况,或是针对老客户等,则是企业本身的服务打了折扣。既是本身营销水平的不到位,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
谁干的?单部门实现 多部门支持
宗宁表示,虽然仅通过技术部门,就可以实现利用大数据“看人下菜碟”,但整个“杀熟”不应当推为单一部门或者个人的行为。公司不仅对此知情,甚至会有相匹配的收入优化部门。
专家解释称,大数据“杀熟”可能依赖不同部门协作,多个部门从不同维度收集数据,分析部门对数据予以解读,构建相适应的模型,而投放部门将其投入市场,并根据市场反应进行相应调整。事实上,大数据营销对公司能力、实力是一个综合的考验。某些不能独立运营大数据分析的小公司则需要和大公司达成合作或是购买用户数据。
那咋办?用户维权难 法律未完善
三位采访对象均表示,普通用户在使用平台服务的时候如果面临“杀熟”,往往是处于弱势地位的。电商平台利用信息的不对等,在交易的过程中往往占据了极大优势。大数据“杀熟”行为也很难被定性为价格歧视,推送不到位、数额有限等理由很容易为一些有争议的行为进行开脱。
而用户在接受服务前往往必须接受协议,提供自身的相关信息,这意味着从交易开始前就立身于不对等的地位。在权益受到侵害之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用户在维权过程中也面临着取证、举证困难的问题。在互联网交易中,每一位身处其中的用户都亟待相关法律的完善来保障自身的权益。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