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要当解放军”的北川男孩再度走上阅兵场

2019-10-03  A+ A-
  新华社成都10月3日电 题:“长大要当解放军”的北川男孩再度走上阅兵场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吴光于

  “我在最后一排中间的位置。从过完年就开始训练,终于不辱使命……”10月2日,记者的微信朋友圈里冯维更新了动态。

  冯维是某部队25岁的解放军战士,来自四川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10月1日,国庆大阅兵,冯维在陆军方阵中,昂首挺胸,手端钢枪,接受检阅。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英姿飒爽的战士,11年前曾站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满目疮痍的故乡大地上,立下“长大要当解放军”的志向,那时他还是小学生。

  11年前的废墟中,他立志“长大要当解放军”

  天安门广场对冯维来说并不陌生。4年前,他就在这里参加过“9·3”大阅兵,站在“东北抗联”英模部队方队接受检阅。

  “再一次经过天安门广场,大声喊出‘为人民服务’,有那么几秒钟,我仿佛又看到地震中那个惊慌失措的自己。今天的我,已经是可以手握钢枪保卫祖国和人民的战士!”冯维激动地说。

  冯维出生在北川县擂鼓镇的一个羌寨里。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的那个下午,六年级的冯维正在教室里上课,忽然间感觉到一阵猛烈的晃动。

  千钧一发的时刻,他从教室的窗台跳向了窗外十多米高的大树,当他攀着它回到地面时,身后的教学楼已经塌了。

  震后第一夜,余震不断,家人在樱桃树下搭了一个帐篷,妈妈抱着冯维和妹妹,流着眼泪安慰着他们:“不要怕,国家不会不管我们,一定会有人来救我们。”

  在最绝望的时候,解放军来了。

  “我们村离北川县城有15公里,地震把路都切断了。就在村里快要水尽粮绝的时候,是解放军徒步把食物和水送了进来。余震不断的时候,是解放军冒着危险,把我家的东西一件一件地抢救出来。他们为我们搭起救灾帐篷,自己却只能坐在地上背靠背休息。妈妈给他们送去热水热饭,他们却说部队有规定,不能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到最后,他们连我家的水都没有喝一口。”

  冯维说,从此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长大要当解放军’是许多男孩心中的梦想,在我14岁那年,这个梦想因为劫后余生变得更加坚定。”

  长大成人后,他两次走过天安门阅兵场

  2013年7月,冯维19岁,得知某集团军到北川征兵时,立刻报了名,经过层层筛选,他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

  “我很幸运,刚进部队就进入了特战旅。小时候觉得特种兵很神气,但是真正开始魔鬼训练,我才知道,所有的神气都得用汗水和疼痛来换。”他说。

  他给自己规定每天5点起床跑步。练习10米抓绳时,为了获得更多的训练机会,凌晨3点半就跑去占位置。半年里,他磨破了3双胶鞋,用坏了2对护腿板。

  在特战旅的日子里,最挑战勇气的是跳伞训练。第一次上飞机,冯维特别紧张。“跳出机舱时,我想起了当年在学校窗台上的纵身一跳。还没来得及反应,伞开了。我想起了那些离开的同学和老师,他们一定在离我很近的地方,如果看到这一幕,一定会为我自豪。”

  2015年,冯维经过层层选拔,进入了集训队,参加了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9·3”大阅兵。

  今年春节后,冯维进入国庆70周年大阅兵集训队。集训开始后不久,他就伤了右脚脚踝。“一直咬牙坚持着,再疼也要忍着。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再上阅兵场!”

  “别人问我为什么能对自己这么狠。我想,正因为我见到了灾难面前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无畏,所以更加懂得要成为合格的军人必须经历千锤百炼。正因为部队对我和家乡有恩,我必须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去报答这份恩情。”

  实现梦想 “时刻准备着”

  11年过去了,冯维老家的乡亲们早已重拾生活。老家吉娜羌寨变成了一个有着浓郁羌族风情的旅游景点,冯维家也尝到了乡村振兴发展的甜头。

  每天晚上7点,冯维的母亲都会去广场上带领大伙儿跳“莎朗舞”,旅游旺季还会和姐妹们为游客唱祝酒歌。

  2013年,吉娜羌寨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村90%以上的农户开起了“羌家乐”、茶楼和家庭旅馆,成了北川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家乡变得越来越好,冯维一直在离它千里之外的地方远远守望。

  去年他终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部队的千锤百炼让我变得坚强,地震在我身上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11年前是党和国家救我们于危难之中,如今我将以全部的青春和热血报答这份恩情。”

  无论手握钢枪卫和平,还是冲锋陷阵赴沙场,冯维说,他时刻准备着。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