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守望百姓供暖甘苦

2019-11-14  A+ A-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 题:记者手记:守望百姓供暖甘苦

  新华社记者林红梅

  对一般人来说,冬天到了,家里的暖气,打开阀门就热起来。你只要交供暖费就行了,似乎很简单。

  但当我们深入到小区里、居民家、热力公司、燃气公司采访,我们才真切感受到,貌似简单的供暖背后,是超出想象的复杂:

  供暖的能源供应源头复杂。能源供应来自煤和天然气。先不说两者本身由于价格、缺口等问题有时候会导致供应波动,一系列环保措施和技术的应用更是考验供暖的火能否烧旺。

  供暖的设备和技术更是复杂。在管道方面,仅北京市地下的供暖主干线管道就总长2000多公里,比北京地铁多近三倍,至于通到居民家的分支管道多得无法统计。全国供暖管网有多长?没有部门能提供出数据。

  居民供暖方式上也是五花八门地复杂。有市热力集团集中供暖的,有小区自己单独烧锅炉供暖的,有百姓自家安装天然气壁挂炉的,有安装电暖气的,农村则被政府要求使用清洁煤炭。不同的供暖方式,有不同的收费渠道,有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的享受补贴,有的没有。

  在复杂的“暖气阀”面前,问题也就出来了。

  百姓对供暖每年都有不少投诉,多集中在暖气不热上。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居民和供暖公司之间矛盾比较突出的,一般都是小区供暖公司自己烧锅炉,为每家每户居民供暖并向居民收取供暖费。

  在计划经济时代,供暖属于政府为百姓提供的福利,由市政集体提供。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供暖有众多利益主体:在能源供应源头端,是数千家煤炭企业和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桶油”。在直接面对百姓的供暖“最后一公里”上,是高度市场化的众多各种类型的企业。仅北京市就有1200多家供暖企业,其中只有30%是国企。国企北京热力集团在北京供暖市场上,只占30%比例。全国为百姓供暖直接服务的企业有多少家?估计有数千家。

  专家提出,不管是什么企业性质,政府都要约束企业行为,让企业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需要在供暖等民生领域加大立法,维护民生权益。

  蓝天和百姓暖和过冬能兼顾么?采访中,我们看到,用天然气取暖的百姓,享受着政府发放的补贴,取暖费用和以往变化不大,百姓尚承受得起。在甘肃农村,我们看到,当地百姓使用的是政府要求的无烟煤;在北京通州耿楼村,原来烧煤取暖,家家烟囱冒黑烟,政府前年给农民免费安装天然气管道通到家。农民高兴地说:“现在用天然气取暖、做饭、洗澡,又干净又方便,就是好。”

  看到百姓家里窗明几净,目睹百姓脸上的笑容,我们心里感到很欣慰。不过,百姓温暖过冬上仍有不少难题需要破解,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