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银河”拥抱你

2020-01-19  A+ A-

组图《团圆倒计时》

  女儿:要回家了,还有比这更幸福的时刻吗?

  父母:有啊,等你回家的时候。

  数据显示,约70%的旅客选择高铁或动车返乡,“80后”“90后”是铁路返乡主流人群。

  数据显示,预计春节期间,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城市的迁入人口将大幅增加。反向春运客流近几年来连续增长,年增幅9%左右。

  “旅游过年”正在成为“新年俗”。旅游过年的人55%是“90后”,远超其他年龄段。值得一提的是,“00后”的“地位”正在迅猛提升,2020年旅游过年的“00后”增幅达144%。

  数据显示,“90后”成为健康购物主力,2020年春节前夕,“90后”人均健康支出比往年同期多19元。

  【聚焦·代际弥合】

  在科幻小说《赡养上帝》中,讲述了一个“时间相对论”的故事:一个年轻女孩决定前往太空探险,航行到宇宙尽头看看,她的恋人则选择了留下。由于女孩的飞船以贴近光速的速度航行,根据相对论,飞船上的时间流逝会变慢,多年后,这个女孩依旧年轻,而留在原处的恋人已然老去。

  现实中,工作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和留在家乡的父母之间,同样存在着“时间相对论”。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爆炸式的信息传输让年轻人的步伐一再加速,一些走得快的年轻人甚至“去到未来”探索新鲜和未知,而尚未适应变化的父母或许还停留在过去。

  然而,一年总有那么一天,飞到“银河之外数万光年”的年轻人会飞回家乡,推开家门喊一句“爸妈,我回来啦”——春节,当“外星人”和“地球人”重聚在一起,“代际差”的冲突与弥合,将在每一个家庭里上演。

  习惯“不习惯” 理解“不理解”

  在上海金融行业工作的小马,赶着小年那一天就迫不及待地回到安徽老家。他早早计划好了自己的“春节七天乐”:初一在家躺一天,初二上街逛庙会,初三与发小聚聚餐,初四在家躺一天……而他的“完美计划”一到家即被“篡改”,父母在他的计划表里添了许多新内容:初一到初三去各位亲戚家拜年,初四到初六去见亲戚介绍的相亲对象。“天哪!”他感叹道。

  “对父母来说,走亲戚是春节不可或缺的环节,人多热闹。对我来说,一些亲戚我都不熟悉,他们的话题我也不怎么感兴趣。”小马说,“我不想让长辈们帮我张罗对象,但他们总觉得,这是对我的一种关心。”

  生活习惯差异、价值观差异、人际交往方式差异……春节“代际差”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渐渐地,年轻人开始习惯并接受这种差异。他们甚至创作出各式各样幽默风趣的“春节自救指南”,用调侃来消解冲突。

  “随着阅历增长,我能明白爸妈的想法为啥跟我不一样。”晓莹说,“因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了。”

  晓莹的老家在山东,她硕士毕业后进入北京一家证券公司工作。为了节省房租,她和几个陌生女孩合租一套房子,但她们平时互相没有来往。“我爸妈来看我的时候就觉得特别不可思议,在他们看来远亲不如近邻,我们几个应该很亲密才对。”晓莹说,“这是因为我父母生活的环境里人际圈比较小,他们日常接触的就是亲戚同事邻居,和他们来往密切。但我们年轻人的交际圈是跳跃式的,我们的亲密关系建立在共同的兴趣上而不是距离上。”她认为,这是年轻人对过年走亲戚不太“感冒”的原因之一。

  晓莹认为,代际差异虽客观存在,但贵在相互理解。2019年春节回家的时候,她跟父母开了一次“特别深入”的家庭会议,谈论她的终身大事。“他们表达了他们的意见,我也表达了我的想法。”晓莹说,“他们理解了我有我的人际圈和择偶标准,所以他们后来把亲戚说媒都婉拒了,只是在原则问题上叮嘱一两句。我向他们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也是让他们放心。”

  “收起分歧,团圆才是我们的话题。”习惯“不习惯”,理解“不理解”,或许是春节时年轻人和父母最有效的“自救指南”。承认和包容差异的存在,不强求对方改变,才能走出弥合差异的第一步。

  数字浪潮中的角色互换

  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反转”:十年前,为了“玩电脑”,还要跟父母“打游击”;十年后,父母却在向他们请教如何“玩电脑”“玩手机”。

  “90后”“00后”出生时,互联网方兴未艾,利用互联网了解和把握世界是他们的“天赋”,他们被称作“互联网原住民”。相对的,他们的父母辈则是“互联网移民”,不得不奋力追赶,试图跟上并融入这个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在被重新定义,代际之间的差异也逐渐被拉大。

  “我爸妈在阻止我玩电脑的时候肯定想不到,后来我竟然成了一个网络犯罪的研究者。”出生于1990年的王肃之是最高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助理,不久前刚出版了一部有关网络犯罪的专著。

  “所谓的代际差,越来越体现为数字的鸿沟。年轻人自如地享用着数字时代的各种资源,而中老年人能上上网、发个微信就不错了,互联网的介入程度不深。”王肃之仍记得自己教父亲发电子邮件时的情景。他一步一步地演示给父亲看,但父亲总是不记得操作步骤,好不容易学会了,换个新界面又不会了。父亲只能把每一步记在本子上,按图索骥来操作。

  “过去,社会经验丰富的父母是指导者,但互联网时代,年轻人成为领先者,父母反而落后了。”王肃之说,“我们在成长的同时,父母也需要成长,他们从你的指导者转变为需要你去扶持的角色。我常常告诉自己,在帮助父母的时候要更耐心一点,更细致一点。”

  一项针对微信中老年用户的调查显示,截至2017年,75.8%的中老年人会上网看新闻资讯,98.5%的中老年人会使用微信聊天,超过半数的中老年人会使用移动支付。75%的中老年人表示,是子女教会了自己使用社交网络和设备,他们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因为使用社交网络而与子女的联系频率增加。在年轻人帮助父母跨越数字鸿沟时,代际差异也获得了弥合的机会。

  父母比你想的更勇敢也更爱你

  2019年春节,微电影《啥是佩奇》在全网刷屏,感动无数网友。电影里,一个老人为了弄清孙子想要的“佩奇”是什么而四处寻访,最后用鼓风机给孙子做了个“小猪佩奇”。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嘉怡的家。嘉怡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妈妈已经退休。2019年春节假期最后一天,妈妈在她的旅行箱里塞了一大堆好吃的,最后拿出了一个小猪佩奇的毛绒玩具递给她:“这个佩奇你带上呗。”

  “我震惊了,完全想不到我妈还知道佩奇。”嘉怡说,“我妈说她不光知道佩奇,还知道佩奇的弟弟叫乔治。她听说2019年流行佩奇,就自己上网去查。”妈妈的这个举动让嘉怡既意外,又感动,“这个世界上,是妈妈一直保护着我内心中的那个小女孩儿!”

  比接触新事物更难的是改变自己的固有习惯。在试图弥合代际差的过程中,许多父母选择走出第一步,并且一直往前赶。

  在春节,游子归乡的传统正被父母率先打破,他们创造了“反向春运”这一新名词。越来越多的父母决定在春节时离开老家,前往子女的城市“异地团圆”。据统计,春运反向客流已经连续四年增长,年均增幅在9%左右。

  对许多父母来说,反向春运不仅是行程的逆转,还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在老家,有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熟悉的亲朋好友、熟悉的过年方式,来到陌生的大城市,他们脱离了自己的社交圈,甚至连在哪买菜都不知道。但他们仍愿意响应儿女的亲情召唤、体谅儿女的难处,离开自己习惯的传统,勇敢努力地作出改变。

  “我爸妈在春节怎么过这一点上特别开明。”在北京从事律师工作的闫小雨因为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自己的孩子。于是她和父母商议,每年春节带孩子出去玩,不回老家了,父母的生日再回去,或者他们到北京来看她。

  “其实,我爸是很想我的。”闫小雨至今无法忘记念大学时的那个寒假,爸爸去火车站接她时“竟然流泪了”。“这让我特别触动,因为我爸是一个不善于表达自己感情的人。他一边流泪,一边说想我了。”可是,闫小雨的父母依旧支持了她“春节不回家”的决定。

  “以前不了解爸妈,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才真正体会到爸妈的不易。现在,我和父母之间已经有了不言自明的默契。”闫小雨说。

  在代际差异的弥合中,父母已经走出了第一步。假设年轻人和父母相距100步,父母甚至愿意向子女走出99步。而对年轻人来说,看到父母的努力,并走出自己的那一步至关重要。

  时代瞬息万变,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在更迭,但爱的本质没有变。曾以为代沟像马里亚纳海沟一样深,曾以为“地球人”不懂“外星人”,因为有爱的存在,即使跨越“银河”,也能拥抱在一起。

  或许,春节几天,你仍会烦恼于爸妈的唠叨,爸妈仍会嫌弃你的慵懒,但在离别的那天,爸妈叮嘱你“好好照顾自己”,沉默了一会儿,又加了句“没钱跟爸妈说”的时候,希望你也能大声地说出:“爸妈,我爱你们!”(青年插画师:荣池 记者 安胜蓝)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