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 高新区建成万亿级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2017-03-15  A+ A-
昨日,从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微博)、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微博)传来消息,为加快推进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示范区对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2016-2025年)》(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到2020年,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建成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实现总产值10000亿元,聚集科技企业10000家,形成发展强劲创新创业生态,形成价值高端的产业体系,形成面向全球开放合作新格局,形成高效灵活的体制机制。到2025年,实现总产值15000亿元,形成3-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西部地区创业发展最为活跃、创新生态最为优越、产业发展最具活力、体制机制持续优化的创新高地,全面建成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三区一极” 激发发展新活力

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发文批复同意成都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江苏苏南、天津、湖南长株潭之后批复的中国西部首个、全国第8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要求,要努力把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和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以下简称“三区一极”)。

“《意见》的出台为成都高新区建设‘三区一极’明确了方向,将为成都高新区发展注入新活力。”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意见》明确,将实施创业天府引领、创新蓉城示范工程、创智高新先导、创新主体培育四大工程,聚焦创新创业,努力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新经济生态,努力建成高端产业集聚区;推进“一区多园”发展、联动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努力建成开放创新示范区。

根据《意见》,未来十年,四川省将主要从强化顶层设计、实施“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支持开展对外开放合作5个方面持续推进示范区建设相关工作,着力把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成为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同时,《意见》指出,抓好示范区建设,要明确建设目标,高标准建设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聚焦创新产业,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要突出新兴产业,建成高端产业集聚区;要推动全域协作,建成开放创新示范区;要全面深化改革,建成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要强化工作保障,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6大点18小点 做强创新引擎

据悉,《意见》共有6大点,包含18小点,瞄准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人才方面,《意见》明确,把培养和引进人才资源作为突破口,努力使示范区成为引才聚才、优才留才的“洼地”。

金融方面,《意见》明确,支持示范区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建立科技金融众筹平台,落实国家支持天使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创新国资创投管理机制,支持保险机构开展科技保险产品创新。大力汇聚创业金融资源,支持示范区设立创业投资和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采取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等多种方式,引导和发展创业投资,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

产学研方面,《意见》明确,支持示范区内企业与在川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支持示范区和高校院所建立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园区,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和成果转化基地。汇聚整合在蓉高校院所科研设备,健全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技数据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激励机制,引导各类科技资源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体制改革方面,《意见》明确,支持示范区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创新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和薪酬激励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选人用人机制,激发干部创新创业活力。改革政府资金扶持产业发展方式,采取前资助、后补助、股权投资、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示范区创新能力建设,促进创新型经济加快成长。积极推动土地、动能等生产要素资源向新产业、新业态倾斜,促进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同时,《意见》明确,成都高新区要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同时,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新经济生态。此外,《意见》指出,加强商业模式创新等,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可穿戴设备等云制造业态,培育发展独立的生物医药研发外包、第三方集成电路设计和移动互联网检测等服务业态。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