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6月4日电 题:能否告别“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成都地摊经济观察之三
新华社记者 叶含勇、张海磊、李倩薇
临近傍晚,位于成都市高新区的天仁路逐渐热闹起来,一个卖冰粉、凉糕的小推车引来不少食客驻足。“感觉这种形式既方便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又能帮到需要就业的人。”市民庞宇说,希望“路边摊”可以持续下去。
近日,地摊经济成为热门话题。今年3月中旬,成都推出“五允许一坚持”,率先“试水”鼓励“地摊”“夜市”。随后,成都打出建立摊点摊区设置引导机制、商贩摊主清洁卫生责任机制、群众投诉现场快速处置机制等“组合拳”,推动地摊经济向常态化、规范化发展。随后,地摊经济也在北京、西安、青岛、重庆等多地火起来。
“地摊”“夜市”在让城市重新找回烟火气的同时,也带来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的社会成效。记者从成都市城管委了解到,截至5月28日,一系列“柔性政策”使就业人数增加10万人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北京安博(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军观察认为,成都推出的这些引导城市有序复苏的创新举措有上位法的依据,是政府部门在疫情防控状态下探索城市管理方式创新的具体体现,既坚持了依法行政又兼顾了合理行政。
“最早的商业就是地摊、游商游贩和集市,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也不会消灭‘地摊’这种商业形态。它们弥补了大型超市和网上购物所不能满足的某些功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刘业进说。
在成都,“柔性执法”深受市民追捧。“现在政府让摆摊,确实对我们下岗职工有好处,最起码一家五口人有了生活保障。”成都摊贩郭晓三下岗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年纪较大的他抓住政策利好,利用自己的凉拌菜手艺,开起了小吃摊。对于今后的日子,他说:“以后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反正会好一点。”
但环境卫生、噪音扰民、产品质量等也成为绕不开的话题。“有时候路两边的小推车一字排开,正常车辆根本无法通行。”成都市民吴先生说,“最怕半夜家人都睡了,楼下烧烤店外面还有人喝酒、大声交谈。”
刘业进认为,发展地摊经济必须遵守公序良俗,即不得损害公共和私人利益,把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降到最轻程度。除了改变“脏乱差”的刻板印象外,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探索透明、规范、制度化的解决办法。
“以往,我们对非门店经营这种业态管理不足且容易激化矛盾。此次疫情从另一个程度上打开了城市管理的‘政策之窗’,相关部门应该抓住这次契机,对传统的管理理念、手段和方式做出调整,彻底改变‘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管理方式。”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任勇认为。
对此,成都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总队总队长刘践介绍,地摊经济的发展,正在推动城市管理的执法方式由严格禁止向规范引导转变,由简单驱赶向宣传教育转变。当地在两个多月的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政策和机制。比如对占道摊区分类分时管理,即城市主干道、重要交通节点、医院、学校等周边不允许摆摊,中小街道、背街小巷、居民区等允许有序摆摊;在交通高峰时期错峰摆摊等。
作为促进就业保障民生的创新之举,地摊经济往何处去,这成为城市管理者、临街餐饮店、流动摊贩等参与方最关心的问题。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罗哲认为,目前的“地摊”“夜市”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果未来要成为长久存在的经营业态之一,还需要往规范化方向发展,但这绝不仅仅是城管一个部门的事情。“食品安全、安全隐患排查等涉及市场监管、公安、应急管理等部门。以后也有可能将流动摊位固定下来,向场地经济发展。”罗哲认为。(参与采写:萧永航、杨进)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