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发布白皮书 对区内众创空间进行“体检”

2017-03-27  A+ A-
  众创空间的生存现状如何?未来将有怎样的发展?这些问题放在杨浦区来考量,颇有意义——去年5月,这里被评为全国首批17个区域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之一,是上海唯一的一个。在这之前,杨浦区为促进众创空间的发展,还在全市成立了第一家非盈利性的社团组织。

  日前,杨浦区科委联合杨浦区众创空间促进会发布了《上海市杨浦区众创空间发展白皮书(2016)》和《上海市杨浦区众创空间发展指数报告(2016)》。用发布者的话来说,这不仅仅是对众创空间的一次“把脉”,更是一次“体检”。

  成活率高于全国均值

  2016年是杨浦区众创空间质和量都快速发展的一年。

  从数量上看,全区集聚的众创空间超过60家(不包括传统孵化器和科技园区),约占全市的12%,位列全市前三。2016年累计孵化团队1638个,全年获得总投资达14.87亿元。

  从质量上看,初创企业的成活率高达31.4%,部分众创空间的孵化成活率达到60%-70%,远远高于20%左右的全国平均值。在这里,不仅有“创业前+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全链条服务,在投资、法务、人事和培训等维度均有专业的服务机构,例如专业提供财务代理服务的“泛远财税”,专门孵化为创业者服务企业的“华创俱乐部”。

  调查发现,杨浦区内的众创空间依托大企业作为平台支撑的超过50%,领先于全市乃至全国的平均水平。大企业选择相关的创新型企业入驻,并集聚产业资源为企业服务,最终促进自身的业务发展和产业链延伸,而小企业也可以搭乘“顺风车”实现快速发展。

  目前,杨浦区每年用于支持众创空间的财政支出,位居全市各区前列。2016年11月,杨浦区政府设立20亿元人民币的创业母基金,以1:1配套子基金方式,鼓励社会创业投资子基金对杨浦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同时区政府与签约银行合作设立6000万元的创业贷款“风险池”,在杨浦区众创空间内孵化的初创企业凭信用无需质押与抵押就可以拿到低息贷款。

  “二房东”模式占大头

  “众创空间太多了,企业不够用了”“大量众创空间靠政府补贴活着”,在众创空间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一直存在着质疑的声音。尽管市场上也涌现出了一批“独角兽”众创空间,比如两个月前获得约4亿元B轮融资的优客工场,但由于众创空间属于初创企业,本身就具有高风险特性,同时它服务的对象又是“缺钱”的创新创业者,双重的高风险导致大部分众创空间处于亏损和尚未盈利状态。

  在41个被调查的众创空间样本中,75.3%有服务收入,72.6%有房租及物业收入,42.7%获得过财政补贴,仅有34.8%有投资收入。营利模式不清晰是当前众创空间存在的现实问题,大部分众创空间还是“二房东”模式。即使是国内率先登上新三板的苏河汇和莘泽两家众创空间,其盈利情况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国外著名的联合办公科技WeWork前段时间也被爆出削减人员,估值下降,这正说明在这个行业里,尚未出现标杆性的盈利模式。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政府出台各种扶持政策,是为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通过创业形式实现转化,同时通过初创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与战略新兴产业深度融和,最终实现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但在实践中,从全市来看,将科技成果进行转化而创业的比例还相对较低。

  并购整合将大量出现

  被调查的41家众创空间中,成立时间在2014年以后的有28家,其中仅2015年就有26家,占比达63.4%。

  未来的众创空间会是什么样子?“白皮书”预测,由超市、书店改变而来的众创空间可能会丰富现有的众创空间形态。与此同时,今年将会出现大批众创空间倒闭的现象。单个众创空间很难独善其身,并购和整合将大量出现,生态型的众创空间产业链将逐步形成。

  国外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到2020年,40%的美国劳动力将没有老板,他们可能是自由职业者也可能是虚拟员工,只是名义上属于某个公司,这都将成为众创空间未来的潜在客户。

  未来众创空间可能还会增加读书、购物和社交的功能。例如,美国的众创空间日益成为购物中心的一部分。生产者和消费者一体化,正在成为一种带有方向性的新趋势。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