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厦门,一座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历经40年的发展,已然从一座小城,成长为具有“国际范”的先锋城市。思明,厦门核心城区。解剖厦门发展路径,思明区是极佳的样本。
过去40年,特别是自2003年原思明、开元、鼓浪屿三区合并成思明区后的15年来,思明区以敢闯敢拼的特区精神,转换发展轨道,破解中心城区发展难题。2017年,思明区财政总收入连续两年位居福建省各县(市)区第一。
如今的思明,产业高素质、城区高颜值、民生高水平。人口在这里集聚,产业在这里崛起,老外在这里扎根,台胞在这里追梦,成功在这里启航。
10月19日起,本网推出“解码思明”专题,解析思明改革开放实践的成功密码。
新华网厦门12月15日电(刘默涵)说起思明,人们对其的印象大抵为“风景怡人”“旅游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而在宜人的景色之外,这座城区还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更独特的魅力。
其实,从县(市)区一级来看,思明的成长轨迹具有一定的样本研究价值。它遵循“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路径,将城市居民的生活利益和生活水平放在主要位置,以此为原点进行拓展和改善,打造一座温馨浪漫又不乏产业活力、时尚大气又不乏人文关怀的宜居宜业之城,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中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民心和,改革开放40年,思明交出了一份饱含“幸福感”“获得感”的时代答卷。
产城融合的先驱探索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安身立命的基本前提。城市的价值,在于聚拢拥有活力的产业集群,创造充分的就业机遇。
改革开放初期,受益于厦门经济特区政策,思明区早早地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建立了电子、彩印、食品、服装、小家电等五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灯具灯饰、针织服装、塑胶制品、纸品包装、工艺美术、中小成药、电线电缆等八大生产门类近千种产品的工业体系。
2003年,厦门区划整合之后,集合原思明、开元、鼓浪屿三区优势的新思明区,提出向“高、新、特”产业转型,做强软件信息、旅游会展、总部经济等产业。
“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思明区注重集群经济理念,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软件园一二期、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在21世纪初制造业如火如荼的氛围下,思明区做这决定,如今看来依然属于超前思维。”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丁长发认为。
时至今日,这两座从荒地上崛起的“聚宝盆”,已经成为思明乃至厦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软件园二期2017年以1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创造了622.5亿元的营收,美亚柏科、鑫点击等6家企业入选行业全国百强。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区自2006年建设以来,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了安踏、特步、匹克、九牧王等知名品牌企业集团总部或区域总部纷纷入驻,办公员工三万多人。
厦门软件园和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带动了园区周边的人气,改变了消费结构,进而促成人才结构的优化和提升,思明也成为厦门高素质人才汇聚的创新城区。
高新产业蓬勃发展,与此相呼应的是,思明区产业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三区合并前的60.3%提高至2017年的87.9%。
走在思明的街道上,只见人潮汹涌、车水马龙,百货、卖场、饭店等商业业态一片红火。而这背后,投射出的是强有力的产业与经济支撑。
经过多年的努力,思明区的城镇化率已经到达100%。中华城、罗宾森、世贸海峡、SM城市广场、紫金广场等多个商业综合体全面开花,高端服务业、商贸业等新型第三产业不断崛起。除此之外,思明文创、旅游、会展等新经济板块不断发力。2017年,思明以不到厦门全市5%的土地,创造出了1321.9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2017年财政总收入达224.38亿元,位居福建省各县(市)区第一。
在越来越多优质产业的加持下,思明百姓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的数据显示,2017年福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01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980元。这一年,思明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233元,人均消费性支出40897元,两项指标均超出福建全省的50%以上。
以人为本的有机进化
穿过狭长的街巷,来到思明区老剧场文化公园。冬日的午后,本地居民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泡茶聊天。
老剧场文化公园所在地,曾是知名的鹭江剧院。2014年,鹭江剧场被拆除,思明区将这块位处黄金地段的土地让利于民,在原址上建设了公园。而这,只是思明区城市更新过程中,以人为本,实现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众多案例之一。
城市化进程使城市边界不断扩大,城市内部和城市边缘必然形成“城中村”。“城中村”在制度上受制于中国国有和集体二元土地制度,在城市功能和形象上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在城市运营上游离于城市公共管理服务体系之外,在消费上因缺乏稳定收入造成生活水平相对落后,在区域价值上难以体现城市发展的红利。
位于思明区南部的曾厝垵,也曾在城市化进程中迷失过。这个面积只有0.33平方公里的“城中村”,一度是破旧、落后的代名词。
随着城市治理水平的提高,思明区在留住乡愁、延续城区文脉的框架下,秉持尊重多元文化、包容城市多样性的原则,对这座村庄进行有机更新,鼓励村民与商家探索“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如今曾厝垵华丽转身,成为享誉中国的网红渔村。
据曾厝垵文创会会长宁军介绍,2018年截至11月底,曾厝垵游客人数突破1680万人次,实现旅游产值超过28亿元。
5年前,家住思明区嘉莲街道的王晓红被查出患有红斑狼疮。得病后,王晓红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举债度日,生活一度感到无望。街道办了解到她的不幸遭遇后,将其一家列为低保户,并纳入“爱心超市”帮扶。
“爱心超市”这种受助人与捐赠者不用见面,困难群众可凭分值直接到超市选取自己所需要物品的模式,让王晓红们得到帮助的同时,也保存了尊严,被誉为“开创社区慈善事业的新模式”,先后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福建省八闽慈善奖”,14年来让数以万计的困难群众受益。
事实上,除了爱心超市以外,思明区还涌现了安康计划、圆梦助学等一批关乎长远的民生品牌。翻开思明区这些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民生基础设施等民生社会事业短板,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思明发展脉络中的显著特点。思明区每年在民生投入占比不断递增,占财政支出比重均超过70%。2017年民生保障支出64.25亿元,占总支出的76.4%。
城市建设围绕人的生存与发展,管理指向紧扣人的需求和幸福,思明区收获了百姓的“用脚投票”。截至2017年底,思明区户籍人口78.01万人,常住人口100.7万人,占到厦门全市的四分之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东坪山上绿树成荫,鼓浪屿岛上郁郁葱葱,筼筜湖白鹭飞,环岛路海风逐浪……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三区合并以来,思明区围绕厦门市争创“联合国人居奖”、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等目标,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保护,打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颜值、高素质城区。
筼筜湖的变化,就是其中一道缩影。
上世纪70年代,厦门市围海造田,筼筜港从此成为水域面积仅1.7平方公里的内湖,且失去了与海洋的对流通道,成了一潭死水。到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随着工业的发展,筼筜湖周边工厂和人口大量增加。由于没能及时配套排水排污系列,环湖37平方公里内的数十万居民的生活污水以及300多家工厂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湖,致使筼筜湖水体污染愈演愈烈。
修建污水处理厂,将环湖300多家工厂全部搬离本岛……近年来思明区相关街道还通过“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等一系列全面治理,使筼筜湖恢复生机,成为厦门城市客厅。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思明取得靓丽成绩的突破口。思明区在厦门全市率先印发《厦门市思明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办法》,出台《思明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思明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实施方案》等多项规章制度和实施意见。
机制建立后,落地是关键。每年年初,思明区委区政府都要与各部门、街道签署年度党政领导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并对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纳入区管领导班子和区管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作为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此外,思明区还积极整合各方力量,形成了“街道指导、社区引领、全民参与”的共治共享模式,创新打造了环保书院、环保讲座、绿色阳台、科学放生基地等一系列特色公益平台,切实营造出全民参与生态环保工作的良好氛围。
一系列的举措背后,是思明交出的生态答卷:2017年思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18%,连续三年排在厦门全市六区首位;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接近100%,全区近岸海域水质明显改善,上李水库更是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湿地、林地得到保护和修复,湿地保护量达到4869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1.47%,森林蓄积量达21.89万立方米。
2018年中旬,思明区顺利通过福建省考核验收组关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评估与考核验收,6个方面、38项建设指标达到考核要求,这意味着思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事实上,生活在思明区的人们,早已与绿色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年来,该区创新开展了一系列绿色出行主题活动,带动辖区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更是作为全市试点,在全区10个街道98个社区908个住宅小区全面铺开,实现了100%的垃圾分类知晓率和80%以上的参与率,成为“厦门样本”中的样板在全国推广。
思明,滋长着绿意,滋长着幸福,滋长着活力。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历史点位上,思明区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未来的“思明生活”,要让思明人满意自豪,让外地人羡慕向往。
“曾经,我还在考虑要不要让孩子回到德国生活。但几年下来,我觉得孩子在这里成长会更加合适,更有空间。”在沙坡尾经营啤酒屋的德国人David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