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黄灌区:黄河水往高处流 新中国成立后,宁夏的黄河灌溉历史翻开新的一页: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结束了宁夏无坝引水的历史。与此同时,黄河水不仅在宁夏平原上自由流淌,而且开始流向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干涸土地,流向“苦瘠甲天下”的中南部贫困山区高地。 记者在宁夏固海扬水工程泉眼山泵站看到,巨大的扬水管道将黄河水从低处向高处抬升。再通过多级泵站和人工水渠,黄河水被抬升数百米,源源不断地流向高地。 “这项‘生命工程’以4亿立方米的年均供水量,灌溉着170万亩干涸的土地。其中,基本农田面积102万亩,枸杞、硒砂瓜等设施农业面积68万亩。”固海扬水工程管理处副处长张印说,固海灌区涉及宁夏中部干旱带的中卫市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吴忠市的同心县、红寺堡区,固原市的原州区,灌区人口达61万。 宁夏中南部地区的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宁夏全区土地面积和人口的64%和45%,是宁夏的半壁山河。这里沟壑纵横、荒漠广布、十年九旱。 “工程建设是破解宁夏水资源紧缺的重要举措。”宁夏水利厅厅长白耀华说,目前宁夏建成了固海、盐环定等四大扬水工程、中部干旱带脱贫攻坚水源工程等,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引黄灌溉面积比新中国成立初增加了4倍多;已建成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110万山区群众喝上了放心水。 银川市贺兰县常信乡潭渠村村民用水协会会长孙万银轻点手机,灌溉支渠上的水闸缓缓升起(9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现代化生态灌区:10年将完成960万亩灌区改造 目前,分布于宁夏北部沿黄河两岸的引黄灌区和中部干旱带的扬黄灌区,现有灌溉面积800多万亩。灌区总干渠和干渠25条、总长2290公里,支渠5300多条、总长12000公里,泵站126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业用水需求呈刚性增长,水问题依然是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解决水问题,关键在于做好灌区水文章。 在银川市贺兰县常信乡潭渠村的一处水闸旁,村民用水协会会长孙万银轻点手机,灌溉支渠上的水闸开始缓缓升起。今年以来,这条支渠上的100多座老式闸门全部经过改造,换成了现代化的智能闸门。 “以前的闸门是手提式的,村民需要引水时便自行打开,这就造成了管理问题,不少人引完了水也不关阀门,水资源白白浪费。”孙万银说,现在村民要引水,需先给用水协会打电话,管理人员在手机上远程操作打开阀门,引水完成后再由管理人员远程关闭闸门,这项措施使这一片区用水节约了20%以上。 据贺兰县水务局规划站站长马建宝介绍,2016年以来,贺兰县作为宁夏现代化生态灌区的试点地区开展试点建设。试点以来,通过灌溉渠系配水系统的智能化、农业用水计量的精准化,提高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初步实现了支渠测控一体化,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科学灌溉管理。群众看到了高效节水灌溉带来的经济效益,积极性大幅增强。 “宁夏始终把节水当做突破水资源瓶颈的关键一招。”白耀华说,根据《宁夏引黄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规划》,宁夏拟用10年左右时间,逐步完成960万亩灌溉面积的配套改造,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升灌区计量水平、改善灌排条件、开展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打造水源可靠、体系完善、技术先进、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生态灌区。 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9月1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