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人们到郊外扫墓踏青的时候,此时节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天空清激明净,但“清明时节雨纷纷”,雨水增多很难让人打起精神来,这也就给了很多疾病趁虚而入的机会。在这个天气阴凉的节气中,就中医养生来讲应以补肾、调节阴阳虚亢为主。在养生中应采用综合调养的方法,如情志调摄。因为这些症状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在情志不遂,喜怒太过之时,常常影响肝木之疏泄、肾水之涵养。
到底清明养生有哪些注意事项?又该如何选择养生食物?为此,凤凰健康邀请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彭鑫与大家一起聊聊清明养生要点。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出行——换衣不宜过早,外出要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
彭鑫提醒大家换衣不宜过早。俗话说“二月乱穿衣”,说的是清明节前后,因为气候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应该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早上出门上班时穿一件风衣,注意保暖,中午感到热时,可脱掉,晚上下班回家再穿上,这样就会有效预防感冒。所谓“春捂”也是这个意思,直到清明过后,四月中旬才可换春装。
当然,“春捂”的过程也应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决定衣服增减。一般来讲,应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以助人体生发,抵御外邪侵袭,才有助于身体健康。
饮食——注意“病从口入”,忌食“发物”,饮食最好以清补为主。
多变的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此时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等的多发季节,因而要认真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以及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为注意“病从口入”。
此节气亦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如关节炎、哮喘、精神病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发的食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可适当吃些凉性食物,因此“寒食节”也有一定的养生道理。
另外,清明是冷空气与暖空气交替之际,亦日渐趋暖,因而人体常会出现四肢麻痹,在汤品调理中,除了要利水渗湿外,还要适当补益,其中养血舒筋最为重要。养生汤品宜红萝卜竹蔗水。
饮食要清淡,应定时定量,限盐,补钾,以清补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如韭菜、芫茜、莴笋、淮山、苹果、橘、马蹄、梨、桃、樱桃等。以防上火。可多吃些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脏、通血脉;山药健脾益肺。也宜食用粳米、芝麻、花生、赤小豆、糯米、鸡蛋等食物。
情志——悲伤莫要过度,要心情舒畅,动中有静。
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通过祭祖和扫墓活动来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当看到亲人的墓碑,许多人难免睹物思人,悲痛万分。此时此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不过,悲伤过度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很严重的,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更应控制情绪,以防旧病复发。
彭鑫提醒大家,要特别关注患有高血压病的中老年人,由于过于怀念亲人,寝食不安,极易造成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当尽快减轻和消除异常情绪反应,移情易性,保持心情舒畅,可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太极拳运动,转移思维。避免参加带有竞赛性的活动,以免情绪激动;还应避免负重活动,以免引起屏气而致血压升高等。
另外,春季又是多种精神疾病的高发期,再加上清明扫墓容易使人情绪低落、抑郁,诱发精神疾病。因此,清明前后人们不要过于悲伤,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舒畅的心情。
清明养生重点——养肝。
传统的养生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意思是说春季的气候特点与人体肝脏有密切关系。所以,春季的养生保健方法应以养肝为主。如果肝功能正常,人的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就会和谐,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能维持正常。因此,清明养生重在养肝。调养肝脏有“养肝”和“清肝”之分。具体方法有多种,如以味养肝、以血养肝和以菜养肝等。
专家简介
彭鑫
彭鑫,执业中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人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世界中医联合会中药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
参与国家科技部973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部《中华大典》等8项科研课题。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宝贝一家亲》、山东卫视《养生》、重庆卫视《爱尚健康》、福建电视台《健康路八号》特邀中医专家;北京电视台“优优宝贝频道”首席中医专家。著有《伤精与养精康复之道》、《彭鑫谈内壮健康法》、《中医古法婴幼养生》、《中医启蒙》《防治冠心病的饮食保健》、《张仲景医学全集•张仲景方剂实验研究》等专业类书籍。多年来以“中华传统养生之道”为主题,参与全国各地政府及高校学府主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益论坛”,免费讲座演讲210余场,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大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