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西频道 > 教育 > 正文

全国29家网媒探访广西高校双创教育纪实

文章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2-10 06:49:00

全国29家网媒探访广西高校双创教育纪实

    广西新闻网记者 谢琳琳

    新年前夕,由全国29家网媒组成的广西教育网络行采访团来到贺州学院设计学院,一场以“传承”为主题的“时尚民族风”服装秀吸引了中国日报网副总监杨琪。模特手中一款镶嵌瑶族“盘王殿”花纹的手工竹制手包,外加周围陈列的首饰、瓷器、丝巾等,精美独特令不少女记者直呼:“买”。设计学院副院长江浩告诉记者,这些脱胎于“瑶蓝之旅”项目的服饰和工艺品,曾连续两年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轻工展,均大受客商青睐。

    A

    创新+民族 小项目中大情怀

    贺州学院2015级学生邓爱珍是“瑶蓝之旅”主创成员之一,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她和伙伴们身穿印有“盘王印”图案T恤,展示了以“盘王印”“四叶莲”“梧桐花”等本土瑶族服饰图案为主要元素设计的抱枕、瓷器、上衣、手包、首饰。这些融合民族特色和现代美感的创新设计打动了评委,“让瑶族文化重返现代生活”的传承理念升华了精神格局,“瑶蓝之旅”勇夺全国赛银奖。

    走下赛场的“瑶蓝之旅”依然很有市场,主创团队不仅接到黄姚古镇的旅游纪念品订单,还有一家外地企业委托他们设计会务用品,一批印着瑶族传统花纹的名片夹、文件袋、电脑包走进大城市。尝到甜头的师生,开始在网上推广瑶族元素的手工艺品和生活用品,颇受都市人追捧。

    “瑶蓝之旅”的民族元素独具魅力,主创团队对其的“执着”,源于对瑶族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初衷。江浩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参与一项社会调研时,发现瑶族传统的仪式、织锦技艺、民族服装等正在逐渐淡出瑶族人的生活。如何让这些面临失传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他认为最好方式是使其资源化,让它们走进百姓生活。于是,他们把瑶族老阿妈请进课堂,传授瑶族刺绣、瑶族织锦的技法,并领着学生深入民间采集,建立起集纳1000多种图案纹样的瑶族元素IP库,进而使其成为师生创作灵感的源泉,竟意外地闯出一条精彩的创业路。

    B

    科研+产业 实验室里产业梦

    在广西大学可再生能源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一罐看起来黑沉沉的“铅粉”引起了浙江在线记者欧阳贝璐的好奇,掂量上手非常轻,1L的重量还不到100克。得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石墨烯,且它的发现与广西大学有不解之缘后,采访团各位记者都兴奋起来。

    “发现石墨烯这种新型碳材料,其实很偶然。”广西大学可再生能源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沈培康教授告诉记者,他的团队在研究单原子分散的催化材料时,无意中发现了三维石墨烯。此前,市场生产的基本都是二维石墨烯材料,沈培康及其团队独创性地发明了采用廉价含碳聚合物为原料制备三维化石墨烯粉末。该技术与传统石墨烯制备技术相比,合成工艺更简单,原料来源更广泛,成本更低廉,突破了石墨烯材料难以量产的瓶颈。

    沈教授把石墨烯比作“工业味精”,把它添加到各种材料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添加3%的三维石墨烯材料,可使电池电容量提高20%;添加5%的石墨烯,五六百公斤的车架就可以降低30%到50%的重量……石墨烯应用前景广泛,有专家预言,它将在半导体、光伏、储能、航天等领域带来一次材料技术革命。

    石墨烯是目前已知的最薄、最坚硬、导电性最好的纳米材料,沈培康心中有个“烯谷梦”,希望能把科研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创建广西石墨烯产业联盟,打造广西创新发展名片。去年8月,一条由广西大学自主设计、年产15吨石墨烯三维构造粉体材料的生产线建成;2016年底,广西发布全国首个石墨烯系列地方标准,规范产业发展秩序。

    “烯谷梦”也是全广西的,广西人把石墨烯写进了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并组建了广西石墨烯研究院,建设石墨烯产业园,正在为将其打造成千亿元产业,创新驱动地方传统产业升级而努力。

    C

    实践+探索 双创倒逼兴教育

    为期7天的采访中,广西高校创新创业的好故事,让29家网媒记者大加赞赏。

    桂林理工大学凌亚萍、李茜、陈志萍等8名女生把宿舍当成研究室,奔走滇黔桂三地研究小微企业,提出的企业转型升级方案,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一等奖;广西师院教师高超带着赵洋明等学生扛着单反相机、骑着电单车将老友粉拍出文化味,微电影《老友纪》获得第三届中西部(国际)电影节高校单元一等奖;广西民大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孵化了158家小微企业,“创客”韦立把自己的旅游生意搞得有声有色,公司营业额超过百万;广西科技大学学生组建赛车俱乐部,开着自己组装的赛车“征战”全国获奖不断……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广西一共有22个项目获奖。“创新创业”已不是口号式的热词,而是实打实的教学改革实践。展现在采访团面前的,是一幅校企协同育人、产教高度融合、创新创业人才辈出的生机勃勃画卷。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广西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重点任务纳入“强基创优计划”工程,去年安排“创优计划”1.5亿元支持207个双创教育改革项目。除资金投入外,还提供政策支持和行动指南,大力推动高校转型发展。各高校以“创新创业”为抓手,推动教育理念、制度设置、平台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创造了高校师生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勤于探索的良好局面。

    广西师院教务处长莫运佳认为:“创新创业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应该根植于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应该与学科专业发展紧密结合。” 贺州学院把双创教育改革落实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之中,大胆践行“把企业搬进校园”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借助企业优势资源改造传统的教学模式。贺州学院院长吴郭全告诉记者,在短短3年时间,校企协同育人“1+1>2”的效应凸显,原本底子差、基础薄的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了,就业率逐年提升。

    培养创新思维、培育创业人才,终归要落实到教育的改革创新。在2016年教育网络行的采访之中,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12人小班的精英培养模式、广西师大兴华探究乐园体验寓教于乐的趣味型教学、广西民大“文学影视创作中心”成相思湖作者群的摇篮、广西师院未来云教室智慧型互动课堂……种种多元化课堂、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让记者们感受到广西高校在探索双创教育上的追求,一股求新求变的力量,如同静水深流般在积累储备,促广西高教改革方兴未艾。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