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县谷营镇姚寨新村社区 霍亚平 摄
“故道黄河东流去,留下一片黄沙地。”
兰考,这片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习近平总书记时常挂念的地方,变了。
黄沙地活了。曾经的风沙盐碱地,如今瓜果连片;荒僻破败的农村,旧貌换新颜。
景色在变,人也在变。干部的鞋上多了泥巴,“老困难户”眼中有了希望。
2月24日,兰考县正式通过验收,贫困发生率降至1.27%,脱贫摘帽目标如期实现。
兰考也没变。
“焦裕禄”还在。县委院里,灯火常常夜半方熄。黄河岸边,焦裕禄当年树立的“四面红旗”依然飘扬,防风固沙的泡桐已成为兰考人民的“绿色银行”。
脱贫攻坚,兰考不掉队;全面小康,兰考已启程。
图为兰考县红庙镇的蔬菜大棚,县里发挥农业合作社作用,引导群众脱贫致富。霍亚平 摄
动力之变
脱贫不再等靠要 改革激发精气神
残疾半辈子,穷了半辈子,如今,郝金刚又在村里挺起腰杆。
老郝是兰考县三义寨乡付楼村村民,早年在砖窑干活砸断脚,落下终身残疾,与两个幼女相依为命。
县里给贫困户建档时,老郝家被定为“兜底户”。
“第一次家访,他家里连个能坐的凳子都没有,对人爱答不理。”兰考县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郭杰说,由于长期贫困,自卑的老郝少与乡邻往来。
“兜底户给够补助款也能完成扶贫任务,但一味‘输血’,只能养懒汉。只要有一点发展能力,就要扶他们站起来。”郭杰说。
工作队帮郝家建院墙、盖厕所、添桌椅板凳,慢慢取得老郝的信任。郭杰劝老郝在家搞养殖,带着他参观县里的养殖场、拜访邻村的养殖户,最终老郝动了心,“就养它两笼兔子试试”。
这一试,试出致富路。2015年7月,老郝用5000元到户增收资金买来25只优质种兔和饲料,建起兔舍。2016年,他卖7批兔子赚1万多元,全家轻松脱贫。
“没想到,我残疾半辈子,还有翻身这一天。”一向封闭的老郝“敞亮”当老师,“谁想学我都教,今年再建几个棚子,给乡亲们育点儿种兔,带着大家致富。”
在兰考,还有很多“老郝”。扶贫两年,扶起了兰考困难群众干事的信心。更深层次的发展动力,则来自持续不断的改革。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曾指出:“把兰考发展潜力转化为发展优势,根本靠改革。兰考高档家具及木业加工、特种车辆及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比较有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潜力也很大,要努力做精做大做强。要开动脑筋,打开大门,引进来,走出去,激活各类生产要素。要充分运用省直管县的体制条件,精心运筹、大胆实践,在县域改革中走出一条好路子。”
为发展松绑,兰考目标明确:改革围绕“人”“事”“钱”,激活每一个细胞。
2016年,兰考乡镇党委换届,80后村支书代玉建被选为仪封乡党委委员。代玉建离乡多年,两年前响应号召回老家带领乡亲们脱贫。“没关系、没背景也能快提拔,我回来对了,踏实干事就有回报。”代玉建说。
其实,这正是兰考围绕“人”改的导向:想提拔,去一线。
兰考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席建设介绍,2016年,乡镇党委换届,兰考提拔重用一线干部58名,其中39名是脱贫攻坚一线干部。5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进入乡镇党委班子,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围绕“钱”改。兰考在全省率先建立“先拨付、后报账,村决策、乡统筹、县监督”的扶贫资金分配运行机制。钱咋花,群众说了算,信息透明,向全县公开。此外,县里先后拿出3000万元风险补偿金,撬动银行扶贫产业贷款3亿元,一大批扶贫产业得以兴起。
围绕“事”改。兰考县建立大督查机制,对重点工作实行台账式管理、常态化督查。2015年7月份至今,共开展各类督查3000余次,工作效能大幅提升。
“你是等靠要,还是主动发展?这是兰考干部、群众必须做出的选择。兰考主动求变,精神动力就来自于2014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操作中改革贯穿始终。”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说。
图为兰考禾丰牧业有限公司屠宰车间,当地贫困户家门口实现就业。霍亚平摄
产业之变
因地制宜育特色 城乡互动拔穷根
脱贫攻坚刚开始时,兰考“扪心自问”:“兰考为啥穷?”答案是:“产业不成体系,经济没有支撑。”
“兰考要决胜脱贫攻坚,就要研究供给侧改革,找到特色产业路。”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说。
兰考农业人口占比超90%,脚踏实地的选择便是农业产业化。
在兰考产业集聚区,禾丰牧业有限公司流水线正在一刻不停地运转。一只只肉鸭经过屠宰、分割、包装,运往全国各地。
作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这里月产4000吨鸭肉,年耗2500万只肉鸭。放养部经理秦防震介绍,二期工程将以鸭肉深加工为主,满负荷运作年耗5000万只肉鸭。
30公里外的兰考县考城镇,刘土山村贫困户陈新民也在时刻关注禾丰牧业。2016年,陈新民与公司签订养殖收购协议,一年喂养6茬鸭,年入6万元。
像陈新民这样养鸭的贫困户,整个兰考则有3500户。龙头企业带动的不止于此,除了养鸭,抓鸭、运输、防疫工作,甚至鸭粪都成为了当地老百姓致富的“宝贝”。
“兰考的农业产业化不仅仅是引进几家大企业,而是分层次布局,形成城乡互动的三级产业体系。”兰考县县长李明俊说。
在产业集聚区,培育形成了屠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为一体的肉制品加工产业集群。
在乡镇,布局养殖基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农村,调结构,合理种植各类粮食、饲草作物,服务养殖企业。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脱贫之后的重任是奔小康。李明俊说,兰考想真正发展起来,就要借助脱贫攻坚重塑产业体系。兰考县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围绕家居制造及木业加工、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3个主导产业,持续推进特色产业体系。
如今的兰考,产业集聚区内,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迅猛;13个乡镇,处处有特色;村内,一个个种养殖的小家庭为支柱产业源源不断输送养分。以三大主导产业为支撑,城乡互动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016年,兰考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57.6亿元,增长9.4%,增速居省直管县第2位;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1124元、9943元,分别增长7.5%、9.6%,增速均居省直管县第1位。2017年,兰考县有望冲刺省直管县第一方阵。
兰考党员干部白天闷头“干活儿”,很多会议都在夜晚进行。霍亚平 摄
作风之变
干部沉下去 队伍强起来
要问去兰考采访过的记者,兰考跟其它地方有啥不一样?十有八九回答,这儿的干部作风不一样。
咋不一样?干部从来不“加班”。他们的工作时间是“5+2”“白+黑”“阴+晴”“雨+雪”。县里的会议都是晚上开,白天闷头“干活儿”。
作风转变,来自于兰考两年多的脱贫沉淀。
“过去的扶贫存在太多形式主义。驻村就是挂个名,没人管没人问。”蔡松涛说。
兰考县从2014年开始,对驻村干部实行脱岗驻村。“五天四夜”必须在村,不脱贫不脱钩,不拔穷根不撤队伍。同时,兰考县选拔345名后备干部及优秀年轻干部进驻115个贫困村,在脱贫一线打磨。
干部沉下去,作风转出来。仪封乡耿庄村驻村干部张勇感觉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以前只会按规矩办、按条款走,现在得考虑群众实际需求。”
红庙镇夏武营村驻村干部秦趁义说得更实在:“过去是‘群众有啥问题过来找我’,现在是主动上门去问‘还有啥困难’。”
秦趁义刚下村时也不适应。那时,群众对扶贫理解有误区,听说是干部来扶贫,就来伸手要钱要物,还有的则认为干部又是来“镀金”的。初来乍到的秦趁义懵了,“必须干实事,求理解”。
夏武营村有种蔬菜的传统,但道路极差,遇到雨雪,只能从地里背菜往外卖。秦趁义多方争取,为村里修两条新路。为把三亩垃圾坑变成莲藕池,他三伏天跳进坑里,光着膀子清理杂草……一件件实事干下来,群众都说,他是真驻村。
“脱贫攻坚是破除形式主义,锻炼干部的好机会。特别是年轻干部熟悉了农村,了解了农民,培养了踏实的工作作风。有了这批干部,实现小康信心百倍。”蔡松涛说。
基层党建难题也在兰考两年的脱贫实践中得以解决。兰考县继承焦裕禄书记当年做法,重树“四面红旗”,每半年从四项重点工作任务中各评选出10个“红旗村”。给予村干部每月500元、300元不等的奖励,进一步激发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的热情。
“要想贫困村稳定脱贫不返贫,村集体经济必须要强大起来。”席建设有次入村调研,发现村室建得很好,可就连两块玻璃碎了村里都没钱修。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兰考县探索提出5种发展途径,制定22项扶持政策。目前全县有集体收入的村达到166个,收入最高的达400余万元,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显著提升。
跨过贫困坎,兰考吹响新号角。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征程已然踩在脚下。“以前兰考是背着焦裕禄精神的包袱,很迷茫。固步自封,不敢大动,怕失去‘艰苦奋斗’的风格,却忘了焦书记还有‘科学求实,迎难而上’的箴言。不把兰考发展起来,才是真正地对不起焦书记。”蔡松涛说。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