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王学风画像
图②:本文作者在王东超(右二)陪同下走访安徽省砀山县家和村
图③:手拿王学风烈士证书的王学国周玉龙摄
原标题:共和国英雄,哪里才是你的家
王学风是谁?
《四十军在朝鲜》一书曾记载,40军军长温玉成从朝鲜战场归来进京受到毛主席接见。当温玉成讲到王学风的战斗故事时,共和国领袖听得入神,双眼噙满泪花,忘了弹落烟灰……
据档案记载,王学风1926年出生,1948年从辽宁锦州参军,1953年4月在朝鲜战场牺牲,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
然而,这样一位曾赫赫有名的英雄,如今却鲜为人知。更遗憾的是,不仅英雄的亲人一直未能找到,英雄的籍贯也迷雾重重,一说是安徽砀山,一说是山东海阳,至今尚无定论。
怀揣着对英雄的崇敬和作家的良知,我们开始了探访之旅。
1 血染青山
综合档案与各方信息,我们能大致还原出英雄的血性样貌。
1951年3月,王学风跟随所在的40军部队踏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途。时任120师358团1营3连副班长的他,因骁勇善战先后荣立大功两次。
1953年4月的一天上午9时许,“联合国军”开始进攻华岳山前沿阵地。王学风率领一个20人的战斗小组坚守在华岳山1号山头。战斗中,他左手负伤却不下火线。第二天,王学风战斗小组移防至3号山头,敌众我寡,战斗异常艰苦。打退敌人第二次进攻时,王学风的脸腮被子弹贯穿,血流满面,又只简单包扎一下继续投入战斗。
败退的敌人不到一小时后就在5挺重机枪掩护下反扑回来。王学风带领战斗小组英勇奋战,战友邓兴祥身负重伤被抬下阵地;王学风的冲锋枪打坏了,手榴弹也扔光了,他向侧翼的战友董万玉要来7枚手榴弹,端起邓兴祥留下的步枪继续战斗。这时,一颗子弹打中他的头部,他顿时昏迷过去。
不久,苏醒过来的王学风听到敌人的枪声愈来愈近,他命令战友董万玉赶快撤离,董万玉不肯,已不能说话的他用凌厉的目光坚持己见。董万玉撤离后,敌人分多路合围过来,步步逼近。王学风将最后一枚手榴弹扔出去,拼尽全力摔断手中的步枪后爬出战壕,欲作最后抗争。敌人的机枪扫射过来,他的双腿顷刻被密集的子弹打断。为了不当俘虏,他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滚下山崖。
据战后统计,王学风率领的20人战斗小组在阻击敌军3次进攻中共造成敌军伤亡200人,王学风入朝作战单人毙敌伤敌100余人。在他的档案材料记录中,他入伍后经历大的战役5次,立功受奖12次。
2 砀山之行
2017年5月28日,我们驱车前往档案上记载的英雄故里——安徽省砀山县。
曾在砀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过的王东超全程陪同我们采访,并讲述了砀山县获知王学风籍贯的经过。
1995年9月中旬,在辽宁省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砀山县委、县政府考察团成员偶然看到“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王学风,江苏砀山县(现属安徽,编者注)人”字样后,异常激动。回去后,他们便开始英雄籍贯的查询工作,然而,党史、民政、档案等部门都没有找到有关英雄的记录。尽管他们在当地报纸、电视台等媒体多次刊登征询启事,却始终未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2005年6月,王东超调入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因被王学风的英雄事迹深深感染,抱着寻根问底的决心,开始了漫长的查寻工作。
他从全县的王姓村庄入手梳理,以有“学字辈分”人名的村庄为重点摸底调查。然而,他每天带着希望出发,带着失望而归。有一天,王东超来到一个王姓村庄,一户有“学字辈分”的人家跟王学风的情况有些相似。王家的第三个儿子据说是国民党兵,1948年曾回过一次家,此后便音信全无,但家人只知其乳名不知其学名。好在家人说有从老坟上抬回来的石碑,这令王东超喜出望外,立即找到断碑用清水冲洗,却发现碑上刻着“王学恭”3个字。
王东超不得不转换思路,从部队入手。多次电话沟通中,部队的同志非常热情,但反馈说:由于部队多次移防,现存英雄的资料只有一张50年代的照片和一份简单的资料介绍。2012年,王东超几经周折得知,解放军档案馆存有王学风的部分原始材料,他立即以砀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名义寄去一份委托书。8月11日,王东超收到对方挂号寄来的档案材料,内有王学风的立功情况和事迹,其中籍贯一栏写着:江苏省砀山县六区王寨镇(见图④)。
此后数年间,砀山县有关部门一直不间断地查找王学风家人,仍无果,最终根据档案认定英雄的籍贯为:安徽省砀山县唐寨镇王寨村(现更名为家和村)。
5月29日上午,我们在王东超的陪同下来到家和村采访,见到了王学风唯一健在的直系亲属——他的侄子王法顺和王学风的少年伙伴王法祥、王法灵、王钦思3位老人。
采访中我们得知:王学风兄弟3人,大哥王钦佩,二哥王钦哲。当我们问他的兄长均是“钦字辈”为何王学风是“学字辈”时,村人答:王学风离村前没有学名,只有乳名叫“宝丰”。
据3位老人回忆,王学风儿时非常调皮,因父亲早逝,是哥嫂将他养大成人。16岁时,他因与哥嫂负气离家出走,但走后去了哪里、做了什么、怎么改的名字,家人和村人一概不知,也没人查找过他的下落。
当我们将王学风的照片拿给3位老人辨认时,王法灵老人摇摇头说:就嘴唇有点像,其他地方都不像。
3 海阳之访
为寻求真相,我们也在山东省海阳市进行了实地采访。
海阳市北城阳村74岁村民王学国与照片中的王学风十分相似。王学国对我们说:1941年,他的大哥王学风15岁,被时任海阳盘石区党组织负责人王建熙看中,接收为通信员。1942年夏天,16岁的王学风正式参军入伍,据海阳档案馆记载,他入伍时为十三纵(海阳独立营)战士,后调入胶东军分区特务连。当兵后,王学风先后向家里捎过4封书信,最后一次是1948年春,地址是辽宁锦州。那一天,北城阳村李顺城(时任地下党交通员)捎信给王学风的父亲王京义,让他到留格庄村去拿王学风捎回来的棉花,包裹里还夹着一封只有寥寥数语的信:革命就要胜利了,等全国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爹娘……此后,王学风再也没有与家里联系过。
全国解放后,王京义屡次到当地民政部门查找儿子的下落,每次的答复都是:查无结果,有可能是失踪了。
1958年,政府向王学风的父亲颁发了烈士证书,上书:王学风同志,1942年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特追认为革命烈士。
王京义拿到证书老泪纵横,但激动过后,他对儿子的牺牲年份存有质疑,因为本村当兵的王保山、王保义在1943年和1944年分别在济南和招远见过王学风; 1948年他还托人给家里捎过棉花并附书信一封。
1985年,王学风的父亲满怀遗憾地离世。临终前,他把寻找大儿子王学风的任务交给四儿子王学国:“你一定要找到你大哥的下落,否则你爹在九泉之下难以瞑目!”
王学国记不清是1994年还是1995年,他看到一档介绍黄继光、邱少云、王学风等人英雄事迹的电视节目,心里异常激动,原来大哥王学风并非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而是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的,并且是个大英雄。但如何查证哥哥的牺牲年月,到哪个部门查证?对于这位老实巴交并患有严重腿疾的农民来说,难如登天。
2012年,王学风的侄子王茂磊在网上看到王东超寻找王学风的文章《归来吧,跨隔世纪和国界的烈士英魂》后,立即将文章和照片发给四叔王学国。
王学国激动地把照片拿给本家叔叔王京伦看,王京伦惊讶地望着王学国问:你在哪儿找到大侄子了?王学国问叔叔:您说这是不是俺大哥?王京伦不假思索地说:这就是你大哥,一点儿也没有错。王学国又将照片拿给堂兄王学水辨认,王学水端详着照片说:“是你大哥。你大哥颧骨高,下巴尖,像你妈。”紧接着,王学国又把照片分别拿给村里的20位老人看,大家一致说照片上的王学风就是北城阳村的王学风。
2017年5月21日,接受我们采访的王学风少年伙伴共8人,这些耄耋老人端详着王学风的照片对我们说,照片上的王学风绝对就是同他们一起长大的王学风。
2017年3月,我们曾在海阳市荣军医院采访了东村街道泽子头村的高成新老人。高成新虽90岁高龄,但耳聪目明,思维清晰。他说:1952年5月,我在朝鲜战场上见到过王学风。我们俩当年在海阳一起当的兵、受的训,后来分到两个部队。在朝鲜,我们是在两支部队急行军途中偶遇的。当时我激动地搂着王学风说,真没想到能在这里碰上你。王学风也说没想到能在朝鲜战场上碰到海阳老乡……此外,也是从北城阳村入伍的抗美援朝老战士王新勤1978年回家探亲时,曾亲口对王京义说,入朝作战时,他亲眼见到过王学风。
4 寄望读者
一个甲子的时光悠然而去,有多少往事已被历史悄然湮没,但在我们这个崇尚英雄的国度里,一位抗美援朝的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不应被淡忘,更不应找不到回家的路。
如果说烈士的籍贯是安徽砀山,那么该县相关部门的档案里为何没有留下与烈士有关的只言片语?
如果说烈士的籍贯是山东海阳,那么档案中为何清晰地写着:江苏砀山?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曾采访过海阳市朱吴乡七寨村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孙兆乐,他对我们说:你们不能用现在的思维去思考几十年前的战争。那时候朝鲜战场条件很艰苦,粮食给养奇缺,特别是棉衣得不到补充,冻伤减员很多。战场上,安葬好牺牲的战友后,有的官兵会把战友留下的衣服穿在身上。战后根据烈士衣服上的地址进行登记,很多时候就张冠李戴了。
这样的说法,可否取信?
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海阳市北城阳村那些还健在的王学风的少年伙伴们,紧紧拉着我们的手一遍遍地说:照片上的王学风绝对就是俺村的王学风!你们一定要帮忙,好让他早点回家。可我们几个县级市的作家协会成员如何有能力破解谜团?
如何才能去伪存真,还英雄身世的真相?
我们写下这些文字,除了出于对英雄的敬仰外,更希望引起广大读者及有关部门的关注;希望热心人士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线索;希望尚健在的、王学风昔日的首长和战友能为我们提供第一手资料;希望当年曾被王学风强令撤下阵地的董万玉还活着,能为我们讲述王学风更多的故事;希望英雄的身世之谜早日揭开,英雄能早日魂归故里!
本版制图:方汉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