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一片茂盛的草原,越过起伏纵横的沙丘,很快,一个翠草如茵、百鸟啼鸣的湖泊跃入眼帘,如诗如画的美景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
早就听说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腾格里额里斯镇查拉格尔嘎查有6个湖,其中湖面较大、景色最美的是这个头井湖。
“明天要来一个30多人的旅游团,今天太忙了。”牧民丘咏梅祖辈生活在这个依湖傍水、四面环沙的地方。退牧还草后,她和丈夫搞起了养殖。通过贷款、挪借,他们在自家房屋附近建起养羊场,当年便见了成效。“老祖宗留下的这片地方一定要守护好,这是永远的财富啊!”说到这里,丘咏梅咧开嘴笑了。
昔日草原成荒滩,如今荒滩又变回草原。随着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荒漠植绿的战天斗地已经凝聚成一股强劲的力量,引领人们进军沙漠戈壁,把那里变成了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聚宝盆”和“绿色银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绿色信念燃起斗志
一边,黄沙漫漫;一边,绿色葱茏。在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边缘,昔日“一场风起,所向披靡”的流动沙丘,如今已被一条条绿带牢牢锁紧。
阳光下,风梳林草而过,并没风沙拂面,印象中面目狰狞的沙漠,已变得温婉而随和。以前风沙严重到什么程度:坐在马车上,愣是看不到自己的马!“大黑风一刮来,窗户纸都会被风沙撕扯得稀烂,许多人家只能把盖的毛毡子挡在窗户上。”当地一个老人回忆,“最严重的时候,人从屋子里出来喂马,根本找不见马圈。不单单是沙子大得睁不开眼睛,是整个天都黑了!”
就在那次持续数日的沙尘暴中,老人的一个堂弟媳在滩里挖苦菜时不幸遇难。狂风卷着黄沙将人刮到另外一个村庄,等家人找到时,她已被黄沙掩埋数日。
冬春狂风肆虐、黄沙漫卷,夏秋洪水泛滥、毁田挟沙,每年至少有6亿吨黄沙注入黄河。被誉为“地球癌症”的砒岩裸露区和干旱硬梁区占到鄂尔多斯总土地面积的48%,这里成了全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堪称“世界水土流失之最”。
“那个时候,沙漠是制约一切的拦路虎,起初治沙纯粹是为了生存。”杭锦旗林业局副局长蒋有则坦言,沙漠是不毛之地,这跟贫穷和落后直接挂钩。
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保卫战在鄂尔多斯打响。可是治沙从零开始,谈何容易!人在流动沙丘面前显得太渺小了,要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栽起成片的森林,在那个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唯一能倚靠的,只有大家的身体力行。
由于鞋子会灌沙,所以进入沙漠只能赤脚。正午时分,太阳把沙子晒得滚烫,地表温度超过60℃,可是工作容不得耽误,怎么办?
“磨出茧来就没那么疼了。”这是护林员贾道尔吉的答案。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霍洛林场的休息室,贾道尔吉脱下袜子后,整个脚底都是发白的老茧,目测厚度接近2厘米。这双脚可是经历了30多年徒步行走沙漠的艰辛,这又需要多么坚定的决心、多么顽强的毅力啊!
就是凭着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和熊熊燃起的绿色信念,才让内蒙古人敢于跟黄沙对决,“沙魔”逐渐被绿色锁住。
绿色引擎注入活力
5月30日,宋占武跟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就来看他的果园了。在赤峰市林西县新城子镇七合堂村,每户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果园和一坡杏林。眼前的一切,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荒山秃岭、沟壑纵横的景象。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七合堂村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300元。“为了生计,人们砍光了山上的树,搂光了坡上的草,漫山遍野的山羊将本来就荒芜的七合堂村变成了真正的不毛之地。后来,村里提出了‘谁承包、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造林方案,这一下子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宋占武特别自豪地告诉记者,“种果树比种地好打理,我们只管种好,村里的合作社帮着卖,品相好的果子一斤能卖到1.2元呢。”
林权定,人心定。农闲时节,村民们一锨一镐,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整,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年四季不间断,绿化了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坡。七合堂村人创造了很多林西县乃至内蒙古第一:率先全面实现封山禁牧;第一个实施荒山、土地、林地的使用权流转;第一个尝试林权制度改革,实现有山必有权……
山川添秀色,长空蔚云霞。北疆大地到处涌动着造绿的澎湃激情。而产业化,在将人、财、物等生产要素悉数纳入它的链条的同时,也将我区生态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区年停伐木材产量151.2万立方米,天然林保护基本实现全覆盖;
——近8000万亩农田、1.5亿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保护,2.6亿亩风沙危害面积和1.9亿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
——流转林地422.6万亩,成立林权管理服务中心53个,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556个,开展林下经济面积630万亩,参与农户近20万户;
……
岁月悠悠,绿水青山。五年来,我区创新投入机制,830多亿元生态保护建设资金投向山林荒地,确权集体林地3.26亿亩,实现林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转变,让荒凉瀚海完成了一次惊艳转身。
绿色本金释放红利
夏雨轻洒,草儿发芽,草原青绿一色。经过为期30天的休牧期,锡林郭勒盟2.24亿亩草原陆续返青。
这是锡林郭勒草原规模最大的一次“带薪休假”,休牧期间每亩草场将得到0.75元的补贴,共涉及58万户牧民、730万只牲畜,休牧草场面积占全盟可利用草场面积的90%。
在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草原上,牧民孟根将自家的近百只羊养在休牧活动场地里,实施舍饲圈养。为此,她家早早准备了足够的青干草和饲料。“我家有1500亩草原,能拿到1125元的休牧补贴。这对牧民来说,不仅能保护草原生态,还能保证牲畜膘情,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孟根很激动。
绿色就是大自然的根,根繁则枝叶茂,根断则树不存。这样的生态文明理念,不仅造就了令人艳羡的“青山绿水”,还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科尔沁沙地腹地,绿油油的稻田里水波荡漾、绿意翻滚,如同“塞上江南”的景象被奇迹般定格在大漠深处;
磴口县万亩生态光伏基地里,连绵的光伏电板、开阔的输电长廊,风沙肆虐的乌兰布和沙漠正逐步实现沙漠增绿、企业增效、资源增值的良性循环;
“苍天圣地”阿拉善,依托丰富的沙漠资源,沙漠旅游风生水起,2945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创业;
从方兴未艾的戈壁农业、追风逐日的清洁能源到踏访大漠的探险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着实实在在的绿色GDP,林业总产值已经达到480亿元!
这是生态涵养的“回报”、绿色发展的“酬谢”、环境保护的“馈赠”。从生态效益的角度讲,绿色发展就像银行理财,今天投入了“本金”,日后定会收获生态“红利”。
热潮奔涌,奋楫击水。五年的笃志前行,自强不息的内蒙古人走出了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从守护生存防线到绿富同兴的历史性跨越。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扛起了责任!(记者 施佳丽)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