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北区乌牛村
资源变资产,2500多亩地加入合作社,去年挣了100万元
当一个村子,六成耕地撂荒,人烟日渐稀少,一天天变成空心村,该如何凝聚力量、振兴产业?
3月的乌牛村,到处是大片大片的李花,在山间绵延几千亩地,一簇簇花束洁白似雪。乌牛村,坐落在重庆市渝北区古路镇,靠着仙桃李的产业,村民当上股东坐地分红,日子越过越红火。
“你看对面那片李子林,长得好吧?5年前,那里是一片荒地。”乌牛村党总支书记阚兴国指向村委会对面的山林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看着它撂荒,我心里实在不是滋味。”
要振兴乌牛村,从哪起步呢?“我也走了不少弯路,最后发现,村里必须得有自己的产业!村子富了,出去的人才愿意回来,回来也才留得住。”阚兴国说,经过党员干部认真调查研究、党员大会反复论证,大家认为仙桃李市场前景好,决定发动村民种植仙桃李。
农业需要大量先期投入,果树挂果至少3年,像其他大户一样流转土地,村里也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怎么办?阚兴国跟区里农委的干部多次沟通,最后决定试水“三变”改革。村干部带头自筹资金成立合作社,村民通过土地入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农户改收租金为收分红,每年净利润的50%按亩分红给农户。预期收入增加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借助惠农政策支持,整合村里的各类资源,视作村集体投资配股10%。每年提取净利润的10%作为村集体收入。集体有了钱,才有能力给大家伙儿办实事。
“划得来!”村民段成芳算起去年的收入账,“我们还是在地里做,但是现在算给合作社打工了,去年挣了2.5万元的工钱,李子卖出去了,还有3000多块钱的分红呢。”
阚兴国说,“去年,村里已经有2500多亩地加入仙桃李种植合作社了。400多亩挂果,挣了100万元。家里有一亩李子林挂果,就能分红1000多块钱。”
“再过两年,2500亩李子林都挂果,那就了不得了。”阚兴国说自己也没想到,“一开始,我也没想到能做大,但是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大,有很多惠农项目,还支持基础建设。大家伙儿越做越有信心。”阚兴国说,“现在我们出名了,好多城里人过来赏花摘果,我们下一步打算改善住宿条件,让城里人节假日能够住进来,感受田园生活。餐饮、民宿和垂钓,都能变成村民增收致富的路。”
【点评】山还是那座山,思想一变,荒山变成了金山。乌牛村振兴成功有三大要素,一是有个好的党支部,一心为村民服务;二是选准了产业,因地制宜找出路;三是建立了机制,集体的事大家商量。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们都要好好干,加油干,我们的农村一定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
山东菏泽南曹村
村民变股东,发展林草牧产业,太阳能农光互补扶贫项目落地生根
当一个村子,地处偏远,落后闭塞,地少土瘠,十年九涝,该如何克服自然条件劣势、脱贫致富?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麒麟镇南曹村,因地势低洼时常被淹,农作物经年歉收,吃咸水、走土路,土坯墙、泥糊棚,曾是南曹村的真实写照。如今,依靠产业发展,他们走出了一条“外招(商)内调(结构)”的乡村振兴之路,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兴旺村”。
科技种植是村里产业振兴的第一步。村党支部书记曹传增介绍,2009年,该村通过外出招商,一次性流转1200亩土地,发展起林(速生杨)、草(苜蓿)、牧(青山羊)“一体化”产业。村民曹善柱说:“村里栽上杨树,杨树底下种上牧草,能养羊,能喂兔,又节省了劳力能出去打工,一年收入很可观,挣个几万不成问题。”
乡亲们富起来了,南曹村却没有停下产业振兴的脚步,他们又把眼光投向了光伏产业。2017年,总投资6.8亿元、占地1200亩的30兆瓦的太阳能农光互补扶贫项目在村里落地。
据曹传增介绍,项目运行期年平均发电量约3546万千瓦时,每年发电收入3600万,可为村里带来“四大脱贫利好”:土地流转收入,村民每年每亩能拿到1100元的租金;农业收入,400亩食用菌每亩每年纯收入不低于2万元,蔬菜种植、矮化果树等每年每亩纯收入2000元以上;项目分红,今后30年每年可返还360万元税收,惠及本镇贫困户1256户,人均分红1800元;就业机会,项目建成后可解决600余人就业,实现富余劳动力人人有岗位,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均可通过就业实现脱贫。此外,村集体还将获得每年不低于360万元的收入,可用于产业发展和困难救助。据菏泽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菏泽注重因村制宜发展脱贫产业,重点发展特色种植、畜牧养殖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等,从投入少、易上手的项目起步,逐步升级,推动产业振兴。
【点评】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村子虽小,却可以把产业做大。收入高了,振兴就有了经济基础。不过,探索发展多种产业,并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而是机遇和风险并存,一定要事先做好充分的调研和考察工作,更要不断学习,跟上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天中街道南城社区居委会主任马化彬
湖北宜昌南岔湾村
田园变景区,“大农业”结合“大旅游”,高峰时日接待游客逾万人
一个传统乡村,如何成为游人如织的景区?惯于土里刨食的农民,如何吃上“旅游饭”?
湖北宜昌夷陵区南岔湾村的转型故事,就是一种解答。这个被大山围困的村庄,很多年以来不通公路,老百姓没钱买砖瓦,只好就地取材用石头盖房子。石头之间有缝隙,冬天风吹寒、夏天不隔热,苦了多少代人。直到2013年,村里年人均纯收入还不到3000元,被列为宜昌最贫困的30个特困村之一。
扶贫攻坚战打响,原本指望着拆了石头房搬进新瓦房的村民们被“泼了冷水”——夷陵区委决定,政府出钱,按“保留石头房原貌、屋里现代化、屋外生态化”的原则,把这些石头房打造成乡村游的卖点。
一周后,区里的工作专班进村。不到半年,投资102万元改造了68幢石头房,别具特色的景点建成。通了水电、改了厕所;石头墙壁的外表,内里是白墙吊顶的现代化装饰。
2014年9月,以“原始村落,石屋农家”为特色的石头村旅游开放,高峰时,一天接待游客逾万人,村里人山人海,村民们看傻了眼。不仅农家乐、民宿生意红火,村民们的熏腊肉、土鸡蛋等土特产也都卖疯了,村民们当年人均收入就翻了番。
尝到甜头的夷陵区每年整合资金10多亿元,实施乡镇集镇改造、农村环境整治、旅游干线民居改造等项目,先后推出茶乡观光体验游、百里荒度假养生游等6条乡村游精品线路。
除了乡村美景,夷陵区还将农业变成了旅游卖点,探索出“大农业”与“大旅游”相结合的路子,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
“很多城里人带着孩子来采摘园体验农村生活,我的蔬果都成‘摇钱树’喽!”在黄花镇上洋村映山红农家乐里,老板黄姐忙得不亦乐乎。黄花镇党委书记程泽锋介绍,在保留原有农业生态的基础上,黄花镇通过加快三产融合,打造休闲农业,目前乡村游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接待人数达35万人次。
走“生态路”,念“山水经”,打“休闲牌”。变田园为景区、农家为客舍,把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以旅助农、以农兴旅,夷陵乡村游产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目前,夷陵全区已经发展乡村游休闲农业示范点795个,当地乡村游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
【点评】发展乡村旅游,除了将农旅结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之外,还需要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引导村民发展特色农业和第三产业,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与民宿,这样既可以增加村民收入,也可以把年轻人留在村里干事创业,充实人才队伍,实现长远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崇阳县白霓镇大市村党支部书记程桔
本报记者 蒋云龙 肖家鑫 程远州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