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 > 脱贫攻坚 > 正文

贵州习水:牵着“牛鼻”扶真贫(来自脱贫攻坚一线)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3-19 09:00:53

桑木镇大山村村民前往蔬菜基地劳动。2016年该村发展蔬菜基地300亩,带动25户贫困户脱贫。周东亚摄

一年之计在于春。初春来到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作为全市贫困人口最多、脱贫任务最重的县,这里正瞄准思想脱贫、产业脱贫等脱贫攻坚难点、重点、关键点,抓牢抓实,发动春季攻势,山乡大地回响着决战贫困的战鼓声声。

“我要脱贫”“我脱贫我光荣”,让贫困群众的精神立起来

人不自助天难助。“我要脱贫”“我脱贫我光荣”,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才是脱贫致富决定性因素。

“经济上脱贫不难,让贫困群众思想脱贫更难,要把它放在首位,当作一场硬仗来打。”习水县政协主席、脱贫攻坚常务副总指挥王仲勇说,脱贫攻坚战推进到当前,思想贫困成了最突出的问题,一些贫困户等靠要,认为扶贫就是发钱给物;一些贫困户不愿脱贫,戴着穷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习水县把思想脱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第一突破口。“脱贫攻坚工作也是一项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要耐心细致,打通心结。”习水县委书记向承强说。

帮扶干部带着感情,与贫困户加强联系,面对面、心连心,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张树礼是东皇街道白坭村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帮扶干部动员他搞养殖,他不想干;帮扶干部掏钱买来猪崽让他养,他都不愿喂。

为了张树礼的事,第一书记陆名杨先后十来次上门,苦口婆心地劝。有一次,陆名杨去张树礼家做思想工作,在去厕所的路上踩在青苔上摔伤。伤好后,陆名杨再次登门。“你摔了跟我没关系啊。”张树礼见面马上划清干系。陆名杨答道:“你尽管放心,我来,是来真心帮你的,不是来讹你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次,张树礼终于感动了。他主动要求养鸡,还积极参与村里的产业扶贫项目,去年全家顺利摘了贫困帽。

“大多数贫困群众很善良,多数是因为平时的诉求没得到积极回应,他们逐渐对干部有了成见,不太信任,因此在扶贫工作中也不太配合。人心都是肉长的,你真心为群众好,群众能感受到,关键要找到干群关系的破冰点。”陆名杨深有感触地说。

扶人先扶志,干中增自信。刘胜是桑木镇桐棬村玉头组的贫困户,患有小儿麻痹症。由于身体残疾,一直不敢发展产业,很长时间全家人住在破旧的漏雨房子里,人畜混居。结对帮扶的桑木镇党委副书记李文杰多次鼓励他,要脱贫关键还是要发展产业,有困难,一起帮他想办法克服。李文杰帮他办理了扶贫小额贷款,解决了扶贫产业启动资金。危房改造补助,改厕所、修圈舍补贴……看到这些扶贫好政策,刘胜下定了脱贫决心。

“李书记把我家的事当成自家事一样,我躺倒不干,对不起他。”在李文杰多次鼓励下,刘胜去年养了5头黄牛,还在桐棬小学当起了厨师,每月工资1500元。

干着干着,自卑变自信。“干起来后发现也没想象得那么难,我准备卖掉几头大牛,再买几头小牛,把养殖规模扩大到15头。”说起下一步的打算,刘胜信心满满。

“贫困群众的精神立起来了,脱贫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发挥。干群关系也明显改善,老乡见到干部,脸上的笑容多了,凡事越来越好商量了。”向承强说。

啃下“硬骨头”,教育、医疗扶贫,瞄准“坚中之坚”对症开方

因病、因学致贫高发,决战贫困必须对症下药,瞄准穷根使劲挖。

2016年,习水县还有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人口6357名。如何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习水县医疗扶贫指挥部分析,现在农民看病,可享受医保报销、民政救助和大病保险三重报销,一般的病能报销90%以上,而大病、慢性病贫困患者负担更重,是医疗扶贫攻坚的“坚中之坚”。

那就对症下药。习水县卫计局局长袁涛介绍,习水医疗扶贫推行“医生+患者”结对帮扶,集中救助一批重特大病患者,对慢性病患者开通“直通车”服务。

寨坝镇凤凰村杨贵生的女儿重度烫伤,在县医院住院治疗,三重报销后,自负费用虽然不到总费用的10%,但依然成了他家难以承受之重。结对帮扶的医生曹正权向上级部门反映后,帮杨家申请了第四重医疗保障——习水集资500万元设立的大病救助基金。“感谢、感谢……”电话那头的杨贵生声音疲惫,语调哽咽,心里却很踏实,因为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2016年,习水县通过筛查,共对394名重大疾病贫困患者进行了集中救助。此外,还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了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等17种慢性病筛查,给患者办理了慢性病证,并开通“直通车”服务。

桑木镇的刘治仙是原发性高血压2级患者,每天都需要吃药来控制血压,一年下来,药费是一笔不轻的负担。现在,她在镇医院设置的慢性病药物专区,每年可免费领3000元以内的药物。

教育扶贫,高中是最难的阶段。贫困家庭经济负担重,贫困学生思想问题往往也多,因为他们多半留守,又处于青春叛逆期。

为让更多寒门子弟能够用知识改变命运,习水县双管齐下,经济上加大资助力度,发放助学金,免学费、书费和住宿费,设立捐资助学基金,减轻贫困家庭负担;教育上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全县老师和贫困学生结对,通过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和课业辅导,帮助他们上好高中,考上大学。

2016年,习水一中毕业生袁雪以理科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给因贫困缺少生气的全家带来了莫大的希望。她上高中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收入极不稳定,还有个弟弟也在读书,家庭经济困难。袁雪很懂事,担心考上大学会给家里带来更重的经济负担,一度想放弃学习。结对帮扶她的陈晓松老师看在眼里,多次开导她,告诉她唯有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才能改变全家的命运。同时帮她申请了国家助学金和社会资助。卸掉思想包袱的袁雪,顺利考上了大学。

像袁雪一样,在教育扶贫好政策的温暖下,习水县越来越多的寒门学子心头亮了起来,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生活更有指望。

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紧密联结,产业扶贫破瓶颈

产业扶贫是脱贫根本出路,但贫困户单打独斗发展产业,面临缺资金、没技术、抗风险能力弱等瓶颈。习水县建立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2016年产业扶贫带动7033户脱贫,占当年脱贫9477户的74.2%。

习水县良村工业园区,黔北麻羊中央厨房工地上热火朝天。嘉荣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泽兴奋地告诉记者, 黔北麻羊是习水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央厨房建成后,公司“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的模式,将带动更多贫困户“骑着麻羊奔小康”。

目前,全县共400户贫困户为嘉荣牧业订单种植饲料玉米,亩产值能达2000余元;300户贫困户为公司订单养殖麻羊,1只羊保底能卖1000多元,目前已有200多户贫困户脱贫。“代种、代养模式,有效突破了贫困户发展产业面临的瓶颈,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习水县扶贫办主任李昕说。

贫困户袁腊枝对此感受颇深。她没有什么技术,空有一身力气无处施展。嘉荣牧业收购野草喂养黔北麻羊,给她提供了脱贫的机会,去年,勤奋的她单割牧草就收入2万多元。

除了龙头带动,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通过共享村集体经济红利摘掉了穷帽。

春节前夕,程寨镇大合水村举行了贫困户入股村集体经济分红大会。13户贫困户人均分得8000元红利,欢欢喜喜过了个“肥年”,村里剩下的111户未入股贫困户每户领了1床棉被。

入股贫困户胡孝军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我贷款入股,没想到短短9个月就能分8000元!”第一书记凡维介绍,去年村两委流转土地138亩建设苗圃场,发动13户贫困户入股,成立了习水县长青苗木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和加玉苗圃农民专业合作社。长青公司承接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供苗订单和市政园林绿化工程,获利40万元以上,除去入股贫困户分红,还给村集体经济增收25万元,同时带动21户贫困户人均获得劳务收入3600元。凡维说,下一步将在“集体经济+”上做文章,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乡亲们早日过上好日子。

原刊于《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19日 11 版)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