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是个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纯牧业县,过去较长一段时期,草原超载、过度放牧、牲畜生产性能下降……牧民生活越来越困难。
当地牧民创造出以草地和牲畜入股、集体统一经营、用工按劳取酬、收益接股分配为主要内容的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拉格日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穷”则思变,摸索新路
图为泽库县拉格日村合作社理事长俄多
“夏壮、秋肥、冬瘦、春死”曾一度在草原恶性循环,这里平均海拔3700米,冬长无夏,春秋相连,牧草生长期仅150天左右。风沙严重,多雪灾,气候恶劣、环境艰苦。
泽库县委副书记李海波告诉记者,“之前的情况是,牧民一家三代,五六口人在100多亩的牧场上养着一二十头牛,几十只羊,是非常小的生产规模。畜牧业有自己的规律,如果没有一定的草场规模,没有足够的种群数量,很难发展好,一年到头只能是出卖牲畜来获得收入。”
拉格日村在2010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512元,是一个典型的重点贫困村。村合作社理事长俄多回忆说:“2011年初,向大家提出了组建合作社的构想,我们在牧民家中走帐串户宣传合作社政策。”
在理事长俄多的带领下,当年全村164户中有36户加入合作社。牧户以草场和牲畜折价入股,每股500元。大家将27.47万元的草原奖补资金借给合作社,用于投入虫草交易和畜产品销售的周转。当年,36户牧民分红21万元。
慢慢牧民们看到了希望,参与率得到提升。截止2017年底,全村174户中已有172户入股合作社,入社率达98.85%。
“把草变成肉,把肉变成钱”
图为泽库县“两年三胎”畜牧养殖试验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秦爽/摄
为科学利用草场、落实草畜平衡,合作社制定了夏季天然草场划区轮牧,冬季含饲养殖的办法。建成1010亩青干草种植基地,2015年又新增7000亩饲草基地,不仅解决了不够的问题,剩余部分还销售到了其他合作社。
记者了解到,过去合作社牧民饲养藏羊3到4年才出栏,1年要消耗鲜草近1500公斤,增重却不超过2公斤。现在合作社盖羊6到8个月就可以出栏,既节省了饲草,又确保羊肉肉质最佳,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
俄多告诉记者,“通过这几年的不断努力,牧民收入大幅提高。2012年至2017年,我们合作社累计现金分红1234.37万元,仅2017年,人均收入就达到15110元。”
2008年以前,拉格日村是全县64个牧业村中最贫困的村,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后,草场没有增加一分,牧民的收入却翻了几翻。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
图为泽库县草地生态畜牧业股份制改造分布图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依托泽库全国有机畜牧业示范县的有利时机,立足县情,确立了“生态立县、有机富民强县”的发展目标。重点打造样板合作经济组织,打造了“拉格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经济组织这样的合作社样板,并得到广泛推广普及。
拉格日村社员索托说:“国家精准扶贫一系列政策,不仅是一项强农政策、也是一项惠民的有力措施、更是一项民心工程,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据了解,截至2017年底,全县共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5215户19552人,2017年实现7个贫困村退出,1031户3971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4.3%。目前,全县剩余贫困入口4199户、16278人,2018年计划实现10个贫困村退出、13912名贫困人口脱贫,2019年计划实现贫困县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记者 秦爽)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