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正文

伊拉克终于收复摩苏尔,但古亚述5000年的文物没了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3-10 14:32:32

原标题:伊拉克终于收复了摩苏尔,但古亚述五千年的文物什么也没剩下

2017年3月7日,伊拉克政府军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手中收复了古城摩苏尔。摩苏尔的前身是古亚述帝国的都城尼尼微,摩苏尔博物馆是规模仅次于巴格达博物馆的伊拉克第二大博物馆,然而“如今什么也不剩了”。展现在随收复部队进入该地区的联合国小组的专家面前的是:能被搬动的文物都流入了黑市,搬不动的早已被集中破坏。

有着约5000年历史的伟大的亚述帝国及其首都尼尼微,自1842年被考古重新发现之后,虽然没有输给时间,但是输给了极端。

摩苏尔博物馆雕像被毁(视频截图)。 来源:法新社

尼尼微,虽然没有输给时间,但是输给了极端

2017年3月7日,伊拉克政府军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手中收复了古城摩苏尔,位于城市西区的摩苏尔博物馆早已被洗劫一空。

摩苏尔的前身是古亚述帝国的都城尼尼微,摩苏尔博物馆是规模仅次于巴格达博物馆的伊拉克第二大博物馆,然而“如今什么也不剩了”。

摩苏尔博物馆雕像被毁(视频截图)。 来源:法新社

摩苏尔博物馆雕像被毁(视频截图)。

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拯救行动的伊拉克人类学家胡沙姆·达伍德看到空荡荡的残破建筑痛心不已,他说:“所有能被般得动的文物都消失了,大多进入倒卖文物的黑市了,剩下搬不动的也都毁于2014年8月达伊沙(DAESH,即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或‘ISIS’)集中破坏考古遗物的行动。”在90多件被砸毁的古建筑雕塑中,很大一部分是有数千年历史的真品。

极端组织入侵之前的摩苏尔博物馆

极端组织甚至曾经用视频记录下他们在博物馆中劫掠破坏的过程,人们眼睁睁看着那些著名的亚述石雕被敲得粉碎。达伍德指出:“他们是故意等到2015年初才发布视频,目的就是趁人们尚未警醒,将抢得的文物转手出去。”

19世纪学者绘制的考古发现的尼尼微的守护神人首双翼牛神。

极端组织信徒正用电钻凿毁摩苏尔一处考古遗迹中的人首牛首像。  图片来源:法新社

“伊斯兰国”在占领摩苏尔期间,还摧毁了不少清真寺、教堂和雅兹迪教遗迹,就连尼尼微的守护神人首双翼神牛也没能逃过他们的尖镐重锤。

2016年5月,古都的屹立千年的城墙被推土机铲平,一条军车道贯通南北,将沿途的遗迹吞噬得面目全非。

推土机推倒摩苏尔著名的尼尼微古城门的一刹那。

2016年4月的卫星图像(下图)显示,曾经的摩苏尔古城墙(上图)已经完全消失。

“它们都是被偷走的,并以不菲的价格卖给了某些阿拉伯名流”

2017年2月23日至24日,伊拉克文化官员代表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部的论坛上表达了对当前文化乱局的深切焦虑,呼吁国际社会出手援助。为回应他们的迫切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立即成立了“伊拉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指导委员会(JSC)”,负责拟定并执行紧急行动计划,保护在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桎梏之下岌岌可危的考古遗迹。

被烧毁的摩苏尔图书馆

被焚毁的图书有的有数千年历史

伊拉克地处美索布达米亚,5000年前,在这个古代文明的摇篮中诞生了最早的农业、最早的文字,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与建筑遗迹。

“无论达伊沙多么穷凶极恶,他们都无法抹杀我们复杂多元的文化、身份和历史,无法摧毁我们文明的支柱,”伊拉克教育部长穆罕默德·伊卡巴·奥马尔在发言中对这里的将来仍保有信心。伊拉克文化部长弗利亚德·补充到:“我们要夺回自己的国家,迫切需要一个步骤明确的执行计划以及技术和经济上的援助。”

摩苏尔图书馆8000册珍贵古书被焚毁

日前,“联合指导委员会(JSC)”已在巴格达设立了总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露易丝·哈克斯特豪森与伊拉克文化部文物与旅游副部长卡伊斯·拉西德共同领导。30多名来自伊拉克与其他各国的考古学、历史学家、博物馆馆长及国际文化机构领导组成的专家小组,经过两天的激烈讨论制定出了一份抢救伊拉克境内考古遗迹、博物馆、宗教遗产、及历史古城的紧急行动计划。这次行动不仅涉及物质文化遗产,也包含了非物质遗产的内容,也就是必须重新建立起伊斯兰教、基督教、雅兹迪教不同信仰族群的共生关系。

上百座宗教建筑被毁坏,无论是基督教教堂、清真寺还是其它寺庙,都未能逃脱“伊斯兰国”的暴行,所有族群都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现在的情形很让人不安”,卡伊斯·拉西德坦言道:“我们所看到的情景是难以想象的,这简直是一场大地震!尼尼微和尼姆路德这两座古亚述的大都市,70%-80%都已经被毁了。这些粗鲁的极端分子在摩苏尔这样的重要遗址上到处掘地三尺,只为找到能拿到网上和黑市上去卖掉的文物。”

1999年极端组织入侵前的先知约拿墓

被极端组织炸毁的先知约拿墓

盗掘者所挖的沟渠将2014年被毁的三教圣地先知约拿墓钻得千疮百孔,700多件文物被挖走出售。在艾尔比勒避难的多明我会神父米凯尔·纳吉布回忆说:“摩苏尔作为一个文化重镇,在它的座公立或私立的图书馆中曾藏有数千部手抄本文献,如今绝大部分都消失了,它们都是被偷走的,并以不菲的价格卖给了某些阿拉伯名流。”

米凯尔·纳吉布神父曾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了近千册珍贵手抄本

仍有大量古迹遗址处在被占领区,至今杳无音讯

据统计,在伊拉克全境的有记载的1.3万处古代遗址中,有4000多处位于西北部的遗址还在“伊斯兰国”的占领区。曾经富庶的帕尔特古都哈特拉,至今仍然在“伊斯兰国”控制之下,而再往南的区域更是杳无音讯。已被伊拉克政府军解放的尼姆路德,目前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很多地方我们还无法触及”,卡伊斯·拉西德非常担忧:“大量的遗迹洞口大开,位置又很分散,我们必须把它们保护起来禁止进入,防止偷盗和哄抢。对于未来的考古发掘工作来说,保证一切维持原样尤为重要。”胡沙姆·达伍德建议每解放一个新的遗址,就要立刻派专家到现场,“尤其不能急急忙忙去整修重建,那样很可能会给遗迹带来二次损害。”

2008年拍摄的伊拉克境内重要古代文明遗迹“帕尔特古都哈特拉”,今日仍处极端分子占领中,遗迹现况不明。

来自国际文化财产保护及修复研究中心(ICCROM)的史蒂凡诺·德卡罗强调了在抢救行动中档案资源共享的重要性,提到过去的一些成功经验:“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北非三国(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的18家机构曾签署过一份古代文献资料数字化共享的协议,目的在于更清楚地了解遗迹的各方面情况,以形成指导具体发掘工作的方针准则。”

法国Iconem公司创始人伊夫·尤贝尔曼在这个概念上走得更远,他采用微型直升机为遗迹建立实地模型,再根据照片、地图、建筑图纸或复制品等资料信息来对模型进行立体复原,目前已经成功地通过这项技术复原了叙利亚的帕尔米拉古城。尤贝尔曼一直致力于建筑学在濒危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对他来说,“只要建立起3D模型,将档案资料转化并融入到虚拟立体空间中就很容易了”。

法国卢浮宫藏法国画家菲利克斯·托马1853年的作品《摩苏尔帕夏驾临杜舍尔鲁金考古遗址》,记录了古亚述帝国文明被重新发现之初的情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拉伯地区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穆里·布什纳基认为:“文化遗产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统一的唯一要素,它褪去了一切政治色彩,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历史。”

文化遗产对于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价值,使它成为恐怖主义组织优先攻击的目标,而在伊拉克地区,由于遗迹的数量庞大、分布分散,并且受到复杂的政治、民族、宗教问题影响,这样的倾向尤其严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认为,参照柬埔寨长达25年的吴哥窟庙宇修复案例来看,这个地区的重建至少需要耗费数十年的时间。

本文编译自法国《世界报》2017年3月8日的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拯救伊拉克文化遗产,保护被极端组织摧毁的摩苏尔、尼姆路德、哈特拉珍贵古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