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 题: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胡喆、谭元斌、吴文诩
从突出强化军民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到接连出台相关政策制度;从军民融合产业蓬勃兴起,到“军转民”“民参军”热潮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进行总体设计,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战略规划引领不断强化,重点改革扎实推进,法治建设步伐加快,军民融合发展呈现整体推进、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书写出波澜壮阔的时代新篇。
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古籍、文物容易受到水浸、风化、虫蛀、霉菌等威胁。当航天技术遇见文物典籍,会迸发出怎样的“新点子”?
日前,在国家古籍保护政策牵引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与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研制了古籍整体战略储备系统解决方案,提供防火、防水、防虫、防酸等多方面保护,具备轻便战备转运、全方位环境监控、快捷物联管理等功能。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战术武器事业部将一系列军用优势技术融入该项目,填补了中国在古籍、文物、档案等储备领域系统解决方案的空白,成功践行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快舟一号甲通用型固体运载火箭圆满完成“一箭三星”商业发射服务,成功掌握低成本快速进入空间的先进技术;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INDICS+CMSS顺利搭建,为140万户各类企业提供普惠的免费服务与个性化的增值服务……
“中国航天近年来军民融合发展的步伐愈发轻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董事长高红卫表示,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加快破除“民参军”“军转民”壁垒
“民参军”热情高,但苦于门路难寻;“军转民”市场广,却仍存在体制机制束缚。加快破除“民参军”“军转民”壁垒是关键。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科技委副主任、歼20总设计师杨伟院士表示,地方政府应更加主动积极搭建政府主导的信息沟通平台,创造更多沟通了解的机会,激发双方活力,逐步拓宽军民融合领域。
来自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的信息显示,随着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面向社会公布、全面推行装备承制资质与质量体系认证“两证合一”改革试点等工作的推进,简明、务实、公开、透明的形式,为企业提供从申请到实施、从监管到退出等环节的工作指导,审查周期缩减一半,极大地减轻了企业负担和准入壁垒,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从中受益。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始终坚持走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公共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产业国家队的技术优势和影响力,逐步完善产业发展激励与约束机制,初步形成了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的产业布局,实现了产业快速发展。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董事长熊群力认为,军民融合是一项系统化工程,是统筹军民共同发展、重塑新的体系和布局,必将使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高质量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试验田”
以制度创新为重点任务,以破解影响和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为主攻方向,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正成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试验田”。
为推动改革不断深入,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遴选标准,努力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山东省青岛市是著名的海军城,战略地位突出,涉海涉军产业发达,双拥共建传统悠久,军民融合发展特点鲜明。青岛西海岸新区是我国设立的第9个国家级新区,承担着军民融合和海洋强国两大国家战略实践任务,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唯一被赋予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使命。
通过聚焦“全要素”,拓宽“多领域”,力求“高效益”,青岛畅通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等融合渠道,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成为新旧动能转换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引擎,带动船舶制造、海工装备、电子信息产业升级和通用航空等产业快速发展,全市船舶海工产业产值达5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地方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实现双提升。
在陕西省西安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依托自身航天液体动力中的核心技术,通过成果转化形成了节能环保与高端特种装备制造两大产业。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院长刘志让表示,“应该抓牢用好战略机遇,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试验田’作为自己的‘责任田’,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推动军民融合战略落实落地,更好服务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