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总理在金色大厅的122分钟
撰文丨李岩 高语阳 摄影 | 郝羿
3月20日,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再次迎来闭幕日当天的总理记者招待会。
虽是惯例,但正值政府换届,今年的总理记者会较以往有所不同。
3月20日上午10:50,再次当选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以及韩正、孙春兰、胡春华、刘鹤四位副总理在会上亮相。
此外,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注意到,跟往年相比,这次记者会换了一位新的主持人,接棒傅莹的新任全国人大发言人张业遂。
记者会在这位新主持人的发言中开始,简单介绍后,话筒交给了李克强。
脱稿答问
为了占位置,政知君提前近两小时便持请柬进入人民大会堂三层的金色大厅。
虽称“金色大厅”,但内里的装潢要比政知君想象得朴素。厅内的二层阁楼内额外布置了多组照明,其中的两台圆形射灯,在正上方向下聚焦主席台的座位。
等待良久,李克强走在排头和副总理们一同入场。
所有人员到位后,李克强给了现场两个手势:
单手向台下观众打招呼
双手示意各位副总理正式亮相
参加多场人大记者会的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发现,一般而言,脱稿答问的嘉宾由于不必手扶材料,因此在答问过程中的肢体动作往往会更加丰富。
不例外,李克强延续了此前几年的惯例,做到了全程脱稿答问。而过程中,他每一个抬手,都会引来后排摄影记者们的快门声浪。
从国务院领导同志身后的背板“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可以看出,总理记者会实际上和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举办的部长记者会“同宗同源”。会上,总理座位上的用品也延续了传统:
·便签纸、红蓝铅笔
·饮用水
·白色毛巾
谙熟英文
全场记者会122分钟,梳理现场记者提问,15个提问机会里有8个被外媒记者抢得,其中,大多数记者同样用中文提问。
这里,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尤其要提一下李克强的英文。此次记者会中,一位外媒记者用英文提问过程中,李克强还未等到将问题翻译成中文,就已经开始用笔记录要点。
另外,政知君发现,前些年的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在结束后的“返场”、驻足传为佳话,乐于和媒体互动似乎也成为了他的标签。
今年同样不例外,在主持人宣布结束后,李克强面对记者在台下的追问,又回答了一个问题后才离场。被追问个税起征点的问题,李克强表示:“我们会抓紧启动,按法律程序办理。”
答问过程中虽然脱稿,但一些具体经济数据信“口”拈来:
·去年中美贸易的规模已经达到了5800亿美元;
·目前我们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15%左右,这也相当于存了20多万亿的准备金;
·去年末企业职工养老基金的结余是41000多亿元,社会保障基金拥有的资金也在增加,去年达18000多亿元。
可以看出,对于有可能被问到的领域,李克强做足了功课。但严谨的前提下,其回答并不是“照本宣科”,过程中多次引用成语古训。现场,政知君多次听到场下记者交流刚刚听到的引用古语出自何处。
“云多易生雨、树大常招风”:中国经济体量巨大难免遇到金融风险;
“让恒产者有恒心”:将注重保护私有产权;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万难不辞、万险不避。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回答都如此严肃,一些有意思的比喻、段子不时将现场记者逗乐。
李克强透露,有专家告诉自己,他在调研中发现在饭馆吃饭交的是地税,打包带走交的是国税,那么要是站在饭馆门槛中间吃该交什么税呢?这在总理心中并不是抬杠,生动地体现了实践中遇到的困境。而后,营改增、国税地税合并相继推出。
现场还有一些有趣的比喻,政知君节选了些大家感受一下:
·不要相信非法集资者“竹篮子也能打一筐水的神话”
·虽然中日关系趋暖,但更重要的还是夯实基础,不能搞“一锤子买卖”,要防止出现“乍暖还寒”
·避免多个“大盖帽”去管一个小商贩
按方位分工的主持人
和5年前一样,政府换届后的首次总理记者会,副总理一同亮相已成惯例,但是李克强仍然是答问的主角。2个小时里中外记者共提出15个问题,李克强一人担任了所有问题的答问者角色。
正是因为这样的“主角光环”,李克强座位前设有3个麦克风,而其他人面前只有2个。现场的三位主持人显得分工明确。
·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张业遂在记者会开始和结束时作了简要总结,并提醒“这是最后一个提问机会”;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陆慷坐在嘉宾台左侧,负责组织场内左区记者的提问;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何绍仁坐在嘉宾台右侧,负责组织场内右区记者提问。而场内中间区域的记者提问,则由上述两位主持人交替负责。
不过,和5年前相比,今天的记者会同样有许多“升级”。
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注意到,2013年李克强的总理记者会首秀,面前摆放的名牌只有汉字,而此次的名牌还印有姓名拼音。另外,其身后的背板从2016年开始,在两边“掏”了两个窟窿安装了液晶显示仪,全程聚焦总理答问过程。这样的多媒体技术手段,2013年时还未应用。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