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时政 > 正文

“最美奋斗者”向祖国表白——我爱你,中国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0-04 05:52:52

  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非凡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部分“最美奋斗者”向本报记者讲述亲身经历,抒发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编  者  

  黄大发——

  再出发,乡村振兴富农家

  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祖祖辈辈日思夜盼的美好生活到来了。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过去,我带领村民用30多年修了条水渠,解决了村里的饮水问题。后来,随着国家扶贫力度不断加大,精准扶贫政策不断落地,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村的变化是祖国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我已经84岁了,作为新中国历史的见证人,我亲身经历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山区人民也要再接再厉,做大做强村里的养殖业、种植业和旅游产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党支部名誉书记黄大发

  (本报记者程焕采访整理)  

  邓前堆——

  赶路忙,进村问诊保健康

  我要牢记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只要乡亲们需要,我愿意一辈子为他们做好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我要在平凡岗位上努力奋斗。

  过去,村寨公路不通,村居分散在崇山峻岭之中,想要出诊给村民看病,就得走山路、过溜索。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一座座跨江桥梁连通两岸,溜索也退出了历史舞台。随着脱贫攻坚力度加大,村民们从山上搬下来,住进了新房子,发展了新产业。如今,我也可以开着车去那些生病需要帮助的村民家中。

  70年来,乡村医疗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卫生室设施配备越来越齐全,乡村医生越来越多,小病小痛不出村就能治。未来,我将继续投身医疗事业,情系乡村,随叫随到。

  ——云南省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乡村医生邓前堆

  (本报记者李茂颖采访整理)  

  文花枝——

  家园美,脱贫攻坚不怕累

  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有幸见证这些美好,更能亲身参与创造这些美好。

  作为导游,我曾带着旅游者走过雄伟险峻的山峰,跨过蜿蜒流淌的河流,感受祖国河山壮美、社会繁荣。作为驻村扶贫干部,我也曾肩负起村民要富起来的期待,为脱贫攻坚起早贪黑、四处奔波。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发展壮大,繁荣富强。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人民永远幸福喜乐。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将以更昂扬的精神姿态,立足岗位,为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自己的力量。

  ——湖南省湘潭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副主任科员文花枝

  (本报记者申智林采访整理)  

  薛  莹——

  担使命,青春献给航空梦

  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赋予普通劳动者肩负伟大使命的机遇和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

  在生产一线,我走过了27个年头,见证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飞速发展。“奋斗”成为这个时代最具魅力的词语,惟奋斗者进,惟奋斗者强,惟奋斗者胜。在国庆阅兵中,各种型号的国产飞机飞越天安门广场,就是对中国航空工业40余万奋斗者最高的褒扬。我们都是平凡岗位上的奋斗者,在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路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愿中国梦圆,航空更强!

  ——航空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际航空部件厂班长薛莹

  (本报记者张丹华采访整理)  

  张润元——

  接力干,昔日荒山变青山

  我们要一代接着一代干,守护八步沙的未来。愿家园越来越美,生活越来越甜!

  “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想当年,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省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八步沙,沙丘向着村庄跑,每年逼近七八米,压田地、埋庄稼。

  1981年,为了不让沙老虎吞掉家园,我们六个老汉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八步沙集体林场,开始治沙造林。如今,当初的“六老汉”中,有的走了,有的老了干不动了。但是,我们组建林场之初就约定,无论多苦多累,每家必须出一个后人,把治沙接着干下去。现在,第二代、第三代后辈已加入治沙行列。

  经过38年的坚守,八步沙正从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绿水青山”;今后,我们要让八步沙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代表张润元

  (本报记者付文采访整理)  

  孟祥飞——

  迎难上,自主创新有力量

  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创新行列,中国的创新活力将不断释放。

  2009年,我加入当时正在筹建的中国首家国家级超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到今年已整整10年。这些年来,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奋斗在“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应用技术研发与开拓的工作一线。我们迎难而上,实现从超算技术创新向应用创新的跨越,使“天河”成为能“算天”“算地”“算人”的国之重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动员令,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人才加入中国超算行列,用创新引领未来。

  我也将和团队一起怀着更大责任感、使命感,开启挑战百亿亿次超级计算创新的征程,把“天河”用好,支撑我国大数据、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不断推动网络强国、科技强国建设!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党支部书记、应用研发部部长孟祥飞

  (本报记者龚相娟采访整理)  

  支月英——

  不懈怠,三尺讲台育未来

  希望教师越来越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吸引更多青年才俊投身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在大山深处坚守了近40年的乡村教师,我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

  70年来,我们的教育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巨大转变。希望工程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两免一补”政策解除了困难家庭的后顾之忧,“营养改善计划”则让娃娃们在学校就能吃上热腾腾的“免费午餐”。如今,越来越多大山里的孩子带着自信走入学校,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收获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俗话说,前人强不如后人强。看到自己教过的孩子们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做人、走出了大山、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我打心底里高兴。我希望更多人才成为教师,让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这样,我们的民族就始终有希望,我们的国家就永远有未来。

  ——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负责人支月英

  (本报记者戴林峰采访整理)  

  其美多吉——

  劲头足,山高水远挡不住

  我爱我的祖国,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汽车和电子产品,可那时家里十分贫困,这些物件都是稀罕物。路上能见到的车只有军车和邮车,电子产品更是寥寥无几。

  从我参加工作至今,我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我跑的这条邮路状况极差,209公里的邮路,在不堵车的情况下,要跑10个小时左右。那时,私家车特别少,有人开了一辆小轿车回来,大家都抢着去围观。再看现在,邮车跑的路由砂石路变成柏油路;邮车的路线从翻越海拔5058米的雀儿山垭口,变成了12分钟就可穿越的雀儿山隧道。邮路沿途有漂亮的藏式牧民新居和学校,还有停在草原帐篷外的越野车。

  那些高大的山脉,再也阻断不了我们与外界的联系。身为一名邮车驾驶员,我为国家的巨大发展变化感到骄傲和自豪。我爱我的祖国,衷心祝福伟大祖国一步步走向新的繁荣,迈向新的辉煌!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四川省甘孜县分公司驾押组组长其美多吉

  (本报记者李昌禹采访整理)  

  巨晓林——

  有底气,工匠精神创奇迹

  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

  1949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仅有2.18万公里;如今,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已经达到13.2万公里,实现了从普速到高速、从轻载到重载、从追赶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作为一名铁路建设者,我备感自豪。

  从业30年来,我抱着“学好技术,建设祖国”的信念,积极投身于大秦线、哈大线、京沪高铁等十几条国家重点铁路建设,努力为铁路电气化运营维管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深深明白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推进交通强国新征程上,我会带头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我衷心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祝愿中国高铁继续领跑世界!

  ——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高铁分公司技术员、工匠技师巨晓林

  (本报记者易舒冉采访整理)  

  李素丽——

  献爱心,志愿服务无止境

  公交车有终点,服务没有终点。我会继续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

  七十载春华秋实,七十载砥砺前行。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作为北京公交集团的一员,我的内心无比激动。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最优质的服务、最便捷的出行提供给百姓,把公交人的温暖传递给乘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公交人新的贡献!

  退休后,我决心发挥余热,到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中华志愿者协会弘扬雷锋精神促进会工作。在志愿服务、学雷锋的公益平台上,我走进社区、学校、山区,努力把爱心献给那些需要关爱的人,把服务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通过积极投身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队伍中,我希望用自己的正能量去感染身边更多的人,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回报祖国,回报人民。

  ——北京公交集团客服中心原主任李素丽

  (本报记者王昊男采访整理)  

  本版统筹:朱  伟  唐露薇  臧春蕾  吕中正  张子扬

  版式设计:沈亦伶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