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赛义德·哈桑·贾维德。本报记者 管克江摄图②:苏更。本报记者 赵益普摄图③:伊戈尔·利特文。资料图片图④:2016年,恩里克·波萨达·卡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其有关中国的著作。资料图片
改革开放带给中国全方位改变
赛义德·哈桑·贾维德
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以来,从新加坡到德国,与中国相关的话题出现在几乎每一次重要的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大多数西方人并未真正了解中国,这促使我决定写一本书,讲述真实客观的中国。在我担任巴基斯坦驻德国大使期间,我在柏林出版了《中国人软实力代码》一书。我希望告诉读者,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所推崇的正直、善良、热忱、执着等价值观念,推动着今日中国不断向前。这些价值理念,也成为理解中国发展的最重要出发点。
1980年,我第一次被派往中国,担任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三等秘书。那时,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尽管第三世界国家都对中国抱有期待,但谁都知道,克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挑战来谋发展有多不易。
中国人有着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这样一个崇尚“多做少说”的民族,只要找准了方向,就一定能成功。1987年我离任回国时,中国经济已经释放出巨大活力。我预料到这片土地将会迎来大发展,却没想到发展的速度会如此之快。
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并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年,我以公使衔参赞身份再次回到北京常驻。这座城市的现代与繁华令人难以置信,如果没有经历过与之前的对比,或许就难以理解“天翻地覆”这个成语的含义。
每一个国家都需要高瞻远瞩的领导者在关键时刻指明前行的方向。改革开放是伟大的决策,折射着中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40年来,中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取得的每一份成就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保持长期稳定,这决定了中国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保证政策的连贯性,并使政策得以高效贯彻实施。
过去40年里中国在国家治理层面的经验值得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学习。改革开放使中国政府的治理水平与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20世纪80年代,我为了购买一辆车,前后花费3个多月,才办完一系列繁复的手续。2001年再次回到中国时,我拒绝了秘书代办购车手续的提议。我想起了20年前的那次经历,决定自己去看一看,经济上迎来大发展的中国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让我意外的是,汽车销售店的工作人员非常友善热心,全部流程只用了一个多小时。那一刻我切切实实感受到,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改变是全方位的。
如今,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愿意与世界分享自己改革开放的发展红利,愿意肩负起一个大国的国际责任,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形势下,努力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这不仅表现在经济体量上,更体现在其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上。对第三世界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中国的成功也坚定了各国后发赶超的发展信心。
这40年来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建设成就远远超出我的预计,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我由衷地感到高兴。我坚信,只要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的未来会更加光明。
(作者为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本报记者丁雪真采访整理)
一带一路倡议
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伊戈尔·利特文
26年前,我进入乌克兰外交部工作,开始与中国结缘。这些年来,我曾担任乌克兰外交部地区司司长分管对华事务,也曾作为乌克兰驻华大使在中国长期工作。近年来我又作为商界代表频繁往返于乌中两国之间。可以说关注中国、了解中国和发展对华合作不仅是我的职业需要,也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在中国生活了近5年,曾访问中国几十次,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就实实在在发生在我眼前。我第一次来华访问时,下了飞机要坐很长时间的汽车才能到达市里。1993年,北京建成了机场高速,往返机场变得很方便。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乘飞机出行的旅客人数激增,我又见证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两次巨变:1999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建成投入使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空枢纽——3号航站楼落成启用。
如今,航空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主要出行方式,北京的机场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发展。现在一个全新的机场正在北京南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明年这个世界级的综合交通枢纽将投入运营,成为北京新的地标性建筑。一国首都的机场往往被称为“国门”,是展示国家形象的第一窗口。在我看来,中国“国门”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发展变化,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和进步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我曾观看过两次中国的盛大阅兵式。一次是在1999年,我作为乌克兰驻华大使,在天安门观礼台观看了被称为“世纪大阅兵”的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阅兵。另一次是2015年,我在北京出差期间,全程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的电视直播。这两场阅兵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很多武器装备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军队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2001年,我卸任乌克兰驻华大使后,继续为发展乌中关系而努力工作。我在各种场合都呼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我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许多国家都在学习和借鉴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过去40年,中国政府和人民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发展成就,他们既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又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人民信任政府,政府关心人民,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给中国和世界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乌克兰是最早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乌中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前景广阔、潜力巨大。2010年,乌克兰工商会与中国贸促会共同成立乌克兰—中国联合商务理事会。
4年前,我在乌克兰媒体上提出乌中加强经贸合作的5点建议:促进乌中两国签证便利化、大力发展两国旅游合作、加强双方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推动落实双方已达成的各项协议、大力培养熟悉对华事务的人才。如今,我的这些建议不少已被乌克兰政府采纳,变成了现实。我相信,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乌中两国的务实合作将结下更丰硕的果实。
(作者为乌克兰前驻华大使,本报记者谭武军采访整理)
中国用40年创造了一个奇迹
苏 更
2013年初到2017年底,我担任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在5年时间里,我访遍了中国几乎所有省级行政区,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同当地官员和各界人士进行深入交流,探寻中国快速发展的秘诀。
回溯四十载春秋,不难看出,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唯一道路,也是中国发展成功的最大秘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976年底,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2.6%,很多农民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探索,最终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可以说,改革开放是一项伟大的决策,它彻底改变了中国。
首先,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40年来,中国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在担任驻华大使期间,我去过青海的许多偏远地区,目睹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普遍增强,农村儿童的辍学率也大幅下降。在城市,现代化的家用电器和私家车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良好教育,中国的大学都在向着世界前列水平迈进。
其次,国民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1978年以来,中国的人均收入开始显著增加,这对于促进国内外投资产生了积极影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资大国,中国普通民众的购买力也在迅速增强。良好的经济和投资环境将有助于中国吸引更多投资,让全世界一起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
再次,中国的制造业不断发展,实力不断增强。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位,包括钢铁、水泥、铝和精炼铜等。2016年,中国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额飙升至1337亿美元,为全球最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831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近年来,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表现可圈可点,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高科技产业稳步推进。
最后,中国同全世界分享发展经验。过去40年中,改革开放浪潮下的中国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如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稳定发展势头仍在继续,不断推动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进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与东盟国家等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中国与世界分享自己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全球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和民心等领域的互联互通。
中国近年来取得的快速发展,与习近平主席的英明领导密不可分,他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充满着东方智慧。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有力表明,适合自己国情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有三条重要因素值得关注:一是政治制度的长期稳定性;二是中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三是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如今,中国的发展牵动着世界的目光,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借鉴。
(作者为印度尼西亚前驻华大使,本报记者赵益普采访整理)
多姿多彩正成为中国的标志
恩里克·波萨达·卡诺
我曾4次到访中国,在中国工作生活累计长达17年,担任过哥伦比亚驻中国大使馆领事、公使衔参赞、代办等职务,也曾在中央编译局工作。今昔对比,我更加钦佩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来之不易。
上世纪70年代末,我与一位哥伦比亚工程师在北京郊区游览时,他满心狐疑地问:“中国的城市在哪里?”那个年代的首都形象与今天的大都市很不相同。当时的城市范围不大,建筑大多是几层高的灰色砖墙楼房;今天的北京,建成区面积达1400多平方公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国家体育场、国家大剧院等建筑设计时尚前卫、大胆奔放。总之,“灰色”已经过去,多姿多彩正成为中国的标志。
中国的“多彩”是方方面面的。经济上,从外商直接投资近乎为零的贫穷国家之一,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还在40年时间里带领7亿多人脱贫,占全球脱贫人口总数的70%。
如果把教育作为最能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因素,中国过去40年来更是亮点纷呈。中国的小学净入学率已升至99.9%。中国学生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成绩位居世界前列。高校排名也有显著进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都进入了世界前100名。
在科技创新方面,这个“亚洲巨人”大放异彩。近年我所知道的大工程就有用以探寻宇宙奥秘的世界最大天文望远镜、以“猪角膜”为原料的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时速可超过400公里的“复兴号”高速列车、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等等。中国的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提高,在研究人员数量、专利申请数量等诸多领域,中国均取得了巨大进步。
在文化领域,中国的成就有目共睹。尤其是过去14年来,中国在世界上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个孔子课堂。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为促进中外交流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心相通发挥了作用。
我与中国的缘分也大多在语言领域。在中国工作期间,我大部分时间是以中央编译局外国专家的身份参与《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邓小平文选》等书籍西班牙语版的翻译工作。回国后我一直在哥伦比亚从事汉语教学研究工作。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为何能取得如此多姿多彩的成就?除了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理念上的坚定不移之外,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也举足轻重。这一点,似乎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第二次来华后就有了明确答案。当时,我和中国人民一起经历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中国人民展现出了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众志成城、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这样的民族,注定是无往不胜的。
(作者为哥伦比亚豪尔赫·塔德奥·洛萨诺大学亚太观察中心主任和孔子学院哥方院长,本报记者陈效卫采访整理)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