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的卡萨巴列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的教师卢汉·梅洛(中)向学生展示中国剪纸。 新华社发(尼古拉斯·塞拉亚摄)
新华社蒙得维的亚10月4日电 通讯:在乌拉圭,有一所小学以“中国”命名
新华社记者倪瑞捷 龚哲
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的卡萨巴列区,有一所以“中国”命名的小学。每当学校举行正式活动时,蓝白相间的乌拉圭国旗与中国五星红旗会在这里一同冉冉升起。今年中国国庆期间,这所小学举行了这样的升旗仪式。
这所创建于1999年的小学原名“319小学”,所在的卡萨巴列区集中了大量外来移民和城市贫困人口,就读于这所小学的孩子也有很多留守儿童。当时,对于孩子们来说,外面的世界遥不可及,中国只是出现在地图上的一个国度。
出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当时的学校校长罗萨里奥·马丁内斯提出了以“中国”命名这所学校的建议,他相信这有助于让乌拉圭的年轻人更多了解中国。
2004年12月,乌拉圭政府正式将“319小学”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从此这所小学与中国开始了不解之缘。中国政府送来了电脑等教学设备,为学校提供了资金援助,还在学校开设了中文和中国文化课程。几年前,孔子学院的中国志愿者也来到这里,书法、剪纸、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展示等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憧憬。
10月2日,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的卡萨巴列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的学生们通过走廊。 新华社发(尼古拉斯·塞拉亚摄)
现任校长玛利亚·苏姆告诉记者,2008年,学校与一所北京的小学结成了姊妹学校,从那之后学校与中国的联系就更多了。
在学校开设的中文和中国文化课上,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中文日常用语,会用筷子,也了解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当记者询问孩子对中国有哪些了解时,有的孩子说,时速350公里的中国高铁很神奇,有人说,中国人的乒乓球和羽毛球打得很好,还有人一口气说出了好多个中国城市的名字……
2018年起,得益于中乌两国的奖学金项目,这所小学的老师和学生有机会去中国游学。今年8月,5名孩子受邀来到中国,亲身体验那个曾在课堂上畅想过无数次的东方国度的文化风情。乌拉圭《邻里日报》还对此事进行了专门报道。
参加了游学活动的布莱恩今年13岁,40个小时的航程丝毫没有减少他的激动之情。爬长城、游故宫、与中国学生踢足球友谊赛,给中国孩子们尝乌拉圭的马黛茶,给他们介绍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乌拉圭……布莱恩说,他喜欢古老和现代并存的中国,也结识了一群中国朋友。
执教多年的卢汉·梅洛能体会这种经历对孩子们有多珍贵。“孩子们享有的社会资源十分有限,读书几乎成了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希望中国之行能让他们打开眼界,对未来有更多期待”。
今年,中国又为这所小学捐赠了一所新的教学楼。新校区距离老校区两个街区,配备九间教室,并将专门设立一间“孔子学堂”。
校长苏姆说,得益于中国的帮助,学校在硬件条件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课程设置也更加丰富,孔子学院的老师现在会定期授课,每年前往中国的奖学金名额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今年年底,学校将迎来到访的中国学生,有的同学已经开始自学中文和英语,还有的同学准备向中国朋友展示才艺。
她说,通过学习和交流,孩子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视野也越来越开阔,很多孩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卡萨巴列,了解更多元的文化。
乌拉圭驻华大使费尔南多·卢格里斯对记者说,非常感谢中国对乌拉圭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中国的援助给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在卡萨巴列,当孩子们看到新的校舍,他们将相信会有更好的未来等着自己”。
10月2日,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的卡萨巴列区,中国为乌拉圭“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捐赠的教学楼正在施工中。 新华社发(尼古拉斯·塞拉亚摄)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