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治国理政 > 正文

从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读懂中国外交新理念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7-12 04:52:27

  0001.png

  7月4日,在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前夕,习近平在《世界报》发表题为《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署名文章。

0002.png

       7月3日至8日,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和德国并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此次出访,是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展开的一次大国外交之旅。

  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习近平主席的出访轨迹遍及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抵达往访国前夕,习近平主席常常在当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阐述对两国关系的看法以及中国外交理念主张。梳理分析这些署名文章,不难发现,里面蕴含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许多外交新理念新思想。

  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从习近平主席在蒙古国、塔吉克斯坦、越南、新加坡等国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可以看出,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2014年8月21日,习主席在蒙古国《日报》等媒体发表题为《策马奔向中蒙关系更好的明天》的署名文章,提出发展同邻国友好关系的亲、诚、惠、容理念,强调要使中国的发展惠及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周边国家。

  同年9月10日,习主席在塔吉克斯坦《人民报》和“霍瓦尔”国家通讯社同时发表题为《让中塔友好像雄鹰展翅》的署名文章,指出:我们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贯彻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进一步同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中国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和人民。

  2015年11月5日,习主席在越南《人民报》发表题为《携手开创中越关系的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强调中方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致力于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

  同年11月6日,习主席在新加坡《海峡时报》和《联合早报》发表题为《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共创中新关系美好未来》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国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亚洲命运共同体。

  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党中央召开了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习近平主席强调,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把周边外交工作做得更好。当前,我国正在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稳定的周边外交环境,至关重要。东北亚、东南亚、中亚是我国周边外交的战略重点。维护周边和平稳定,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战略意义重大。

  秉持“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

  从习近平主席在津巴布韦、南非和埃及等国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可以看出,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对非合作讲究“真、实、亲、诚”。

  2015年11月30日,习主席在津巴布韦《先驱报》发表题为《让中津友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芳华》的署名文章,强调中国将继续秉持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同津巴布韦以及其他非洲友好国家携手并进,把中非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道路走得更宽更好。

  同年12月1日,习主席在南非《星报》发表题为《让友谊、合作的彩虹更加绚丽夺目》的署名文章,指出:17年来,中南友好合作已经从一艘小船成长为巨轮,沿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方向不断乘风破浪前行。

  2016年1月19日,习主席在埃及《金字塔报》发表题为《让中阿友谊如尼罗河水奔涌向前》的署名文章,指出:我们在长期交往和合作中始终坚持互信、互助、互利、互荣的原则,成为彼此信赖和依靠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

  中国和非洲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发展任务和社会难题,中非一直以来都是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就任以来的首次出访地就包括非洲,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非洲的高度重视。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对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

  习近平主席指出,对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他认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惟利是图、斤斤计较。

  中国秉持“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一方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外交理念的反映,彰显了中国特色的道义观、责任观;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延伸,把中国梦与世界梦联系了起来。

  建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从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埃及、波兰、秘鲁等国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可以看出,中国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主张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

  2015年5月7日,习主席在俄罗斯《俄罗斯报》发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指出: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目标迈进,更应该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2016年1月19日,习主席在埃及《金字塔报》发表题为《让中阿友谊如尼罗河水奔涌向前》的署名文章,强调: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局部动荡此起彼伏,恐怖主义威胁明显上升,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同年6月17日,习主席在波兰《共和国报》发表题为《推动中波友谊航船全速前进》的署名文章,指出:中欧应该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深化双方战略合作,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沟通和协调,为推进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同年11月17日,习主席在秘鲁《商报》发表题为《共圆百年发展梦  同谱合作新华章》的署名文章,强调:世界持久和平、持续发展进步是人类的共同心愿。中方愿同秘方一道,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密切沟通和配合,共同推进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作出贡献。

  “合则强,孤则弱”。处理国际关系,应该多些双赢、多赢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对传统国际关系模式的摒弃,是对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传统国际关系学说的超越创新。

  5年来,习近平主席秉持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积极推动中美、中俄、中欧等大国关系发展,避免陷入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同时积极推动同其他国家的发展,尤其是近4年来,“一带一路”从倡议转变为行动,从理念转化为实践,是受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是中国践行合作共赢理念的典范,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一大亮点。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习近平主席在巴基斯坦、智利、瑞士、德国等国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可以看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世界的“中国方案”,就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4月19日,习主席在巴基斯坦《战斗报》和《每日新闻报》同时发表题为《中巴人民友谊万岁》的署名文章,强调将中巴命运共同体打造成为中国同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2016年11月22日,习主席在智利《信使报》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中国和智利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的署名文章,表示中方愿同智方一道,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得到更大发展,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

  2017年1月13日,在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并访问瑞士国际组织前夕,习主席在瑞士媒体发表题为《深化务实合作  共谋和平发展》的署名文章,指出:我这次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是想同各方重温历史,弘扬各方公认的外交理念,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重大命题。

  几天前,习主席在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在德国主流媒体发表题为《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署名文章。文章强调,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我们也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

  国际经验越来越表明,解决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唯一途径,就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无论是所谓“民主国家”,还是“非民主国家”,日益形成“命运与共、唇齿相依”的局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享有绝对安全,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更是不能持续。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政治新路,才是各国实现和平相处的正确选择。人类应包容不同文明和文化,走出意识形态偏见的泥潭和狭隘国家利益的窠臼,努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解决和平赤字,实现世界的和平繁荣。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深度交融。任何国家妄想依靠封闭发展,走向繁荣,都注定走向失败。在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趋势的今天,国家的发展必定是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享发展。只有开放,才能获得发展动力;只有合作,才能优化资源配置;只有共享,才能使发展可持续。一个国家或一部分国家的发展繁荣不可能建立在其他国家或另一部分国家长期羸弱的基础之上,失衡的发展甚至攫取性的发展最终导致发展停滞、世界不安。唯有建构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崇尚包容性发展,才能解决发展赤字,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纵观国际,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严重失衡。即使新兴经济体愈来愈成为国际上的重要力量,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也严重不足,甚至处于失语状态。

  弥补全球治理赤字,核心是“共商、共建、共享”。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为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贡献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事业,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而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秉持的是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事实证明,世界上绝大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欢迎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中国是正义的大国,是负责任的大国。

  制图:潘旭涛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