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频道 > 社会 > 正文

低温冰雪中,一座城市的温暖24小时——记录那些在极端天气下默默维持城市运转的普通人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2-01 14:21:46

  新华社杭州2月1日电  题:低温冰雪中,一座城市的温暖24小时——记录那些在极端天气下默默维持城市运转的普通人

  新华社记者唐弢、马剑

  2018年春运前夜,杭州解除城区抗雪防冻Ⅲ级应急响应,这场让西湖多处结冰的寒潮暂时停步歇脚。

  连日来,南方多座城市出现雨雪冰冻,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那么,一座城市是如何维持运转的?记者在春运大幕开启的前一天,冒着纷纷扬扬的降雪,走进杭州的角角落落,寻找这个答案。

  这座城市的一天是从凌晨开始的。

  凌晨2时30分,杭州环卫工人张登华叫醒了还在熟睡的妻子时秀萍,两人匆匆洗漱,裹上厚厚的环卫服,各骑一辆电瓶车,向更深的夜色驶去。

  4时30分,是这对环卫“夫妻档”集合扫雪的时间,“我们俩负责西湖湖滨路段的清扫,从转塘的出租房到湖滨,要1个多小时。因为路上的雪还没除,不敢骑快,只能早点起来。”张登华说。连日来,杭州共有2万多名环卫工人,投入一线抗雪防冻,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像张登华夫妇一样,要趁着城市“苏醒”前,扫清出行的障碍。

  6时许,主干道上的积雪已经清除,对于杭州仙林苑农贸市场管理员茅树清来说,这几天他多了一个新的“角色”——售菜员。“雪一来,老百姓最担心菜价是否会上涨,我们农贸市场自己支了一个摊,进了200斤大白菜,统统卖1元一斤。”茅树清说。

  “1元大白菜”一经面市,200斤一天之内全部销售一空,从原先的管理者到现在的“小商贩”,茅树清笑称自己这单“生意”做得不错,“老百姓得了实惠,物价也稳定了,哪怕我们亏点也无妨。”

  9时左右,买完菜路过断桥的老百姓,总会在桥头看到一位身穿绿色反光背心,一手握着对讲机的中年警察。他叫陈宗耀,是岳庙派出所的一位普通民警,附近老百姓形象地管他叫“断桥大白”。

  对于守护断桥残雪这样一份旁人艳羡的工作,老陈深感责任重大。他说,断桥口是杭州十几个“1分钟反应点”之一,“如果有情况,当值的民警需要在1分钟内赶到现场。”

  他的工作区域不超过以断桥为中心100米的范围,但这一区域内却集中了西湖景区最高的人流。连日来,西湖赏雪的人流量剧增,老陈每天要面对上百次问路,而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他已可以倒背如流。

  10时30分,张登华从上城区湖滨环卫所所长陆英手里接过了热腾腾的姜茶,连续作业将近6个小时的他终于可以歇息片刻。间歇,张登华用路边的残雪堆起了一个小雪人,他拉着时秀萍冲到雪人前拿起手机来了张自拍。

  来到杭州20年,这是张登华和妻子的第一张合影,张登华说:“跟老婆结婚时,结婚证还是两张照片拼在一起的,今天这张自拍照就当是我们的结婚照了。”

  14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挤满了前来就诊的病患。连日来的几场大雪和持续低温,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消化道出血患者大量增加,浙二医院的急诊科抢救室里床位满满当当。

  36岁的急诊科医生丁建波刚刚和同事轮流做了20分钟心脏按压,硬生生将一名病人从死亡线拉回来,但连水都顾不上喝,就马上投入到另一场救治中。他手头目前已有5位急诊病人,同时还要密切关注20多位病人的病情。

  “急诊是治疗的最前线,意味着时刻与死神赛跑。”丁建波说,在他眼里,越是极端的天气,就越要把老百姓的安危放在心上。

  把老百姓放在心上的不仅仅是医护人员。

  15时30分,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左伟照例在街上巡查,几日的大雪让左伟的神经绷得很紧,“这几天,我们已经把27名在外流浪乞讨的人送到救助站。”

  16时许,记者来到救助站,社工正在疏导一位60岁的老人。他叫李付军,1月30日从河南来杭打工,患有高血压,尚未找到工作,只带了几百元出门,无奈求助110。民警将李付军送来救助站后,社工给他增添御寒的棉衣,随后立即派人去车站排队为李付军购买返程的票。

  李付军没有出过远门,他说:“如果不是碰到这些好心人,那么冷的天,我真不知道怎么熬下去!”

  寒夜难熬,却总有温暖底色。

  18时20分,天色已经完全暗下,铁路杭州站运转车间三班的班长韩永桥,铺开了桌面上的铁路春运时刻表,坐在位于轨道旁的办公室里,密切关注着轨道的状况。

  虽然道岔已经实现了自动,但是积雪极易造成道岔无法转换到位,需要人工扫雪除冰保证列车顺利接发。“铁路的传统就是以雪为令。”对于韩永桥来说,一次除雪就意味着在室外待至少一个半小时。

  春运大幕在2月1日清晨拉开,火车站对于不少人来说是回家之路的出发点,这位将青春贡献给铁路的老班长望着暮色下的杭州,希望能够站好这个关键岗位。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