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游客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游玩。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题:生态 文明 宜居——北京城市副中心未来之城正在崛起
新华社记者关桂峰
通州,千年大运河的北端,北京的东大门。2016年,这里被赋予新的历史定位——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3年来,通州区上下合力,拆违腾退、留白增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座欣欣向荣的未来之城正在崛起。
河畅水清岸绿 久违的鸟儿又回来了
深秋时节,大运河波光滟滟,两岸层林尽染。
通州区退休职工张春喜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这几天,他的镜头中出现了很多过去难得一见的鸟类。“过去运河的水质不好,端着相机猫一整天,只能拍到几只家雀儿、鸽子、灰喜鹊。”张春喜说,现在的水质明显好多了,野鸭、灰鹤、豆雁、白秋沙鸭、红嘴蓝鹊等都能拍到,久违的鸟儿又回来了。
通州区多河富水,但位于九河下梢,因此成为污水的汇聚地。这几年,通州以超常规的力度治水,疏解污水直排的低端厂区、养殖小区等低端产业,治理黑臭水体,通州的水环境明显好转。
张家湾镇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重要节点,因漕运兴盛。这里也曾是北京的工业重镇,镇内工业大院云集,虽然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不菲的收入,但也留下了脏乱差的环境。
随着不符合城市副中心定位的产业陆续退出,张家湾镇的工业大院土地腾退出来,一座规划总占地面积达1万余亩的张家湾公园于10月中旬开工。张家湾公园将通过绿化种植再现“水巷茶棚”的历史风貌;以园林小品打造“万舟骈集”等景点,再现昔日运河上繁荣景象。
通州区大尺度绿化,营造自然宜人的滨水环境,让蓝绿交织成为城市副中心的底色。根据规划,城市副中心将形成“一环、两带、两区”的绿色空间整体结构。其中,“一环”是沿城市副中心构建宽度为200米至1000米的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张家湾公园是该环中最大的一处公园。
10月27日,游客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游玩。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为了提升城市环境,通州区自我加压,在市级下达的618万平方米的拆违任务基础上,今年将拆除2000万平方米。
2010年起住在通州的赵兴斌老人见证了通州这几年的变化。他说,如今通州越来越美,水清了、树多了,身边可以遛弯的公园多了,生活在这里很幸福。
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与气质。大运河是通州区的一张金名片,也是烙印在通州世世代代居民身上的情结。
或是历史的巧合,就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所在的地方,一座汉代古城遗址被行政办公区建设工地的施工人员发现。于是,施工暂停,开始进行文物保护和挖掘。2016年2月至9月,考古人员在这里进行了一场北京进入21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1092座古墓和一座汉代古城遗址呈现于世。“路县故城的发现将通州城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说。
记者从通州区文化委了解到,通州区将采取“一线四区多点”的保护方式,保护好老祖宗传承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一线”就是大运河;“四区”则包括通州古城、张家湾古城、漷县古城、路县故城遗址;“多点”涵盖宋庄、永乐店等地区。
10月27日,游客在参观通州燃灯佛塔。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据了解,路县故城遗址将原址整体保护,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恢复路县故城的护城河等原貌;通州古城核心区、张家湾古城、桥闸码头总体保护等相关规划正在编制;通运桥、晾鹰台等文物的修缮正在进行……
傍晚,在运河畔,有“一支塔影认通州”之美称的燃灯佛塔在夕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今年年初,经历一年大修之后,燃灯佛塔2248枚铜铃、424尊神像修补归位,文物修复人员还安装了自动“体检”设备,今后只要塔基和塔身稍有损坏,这套信息化系统就能立即发现。
与古代文明遥相呼应的是,代表着“国际范”的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北京大剧院)等文化设施也将落地通州。未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散发独特魅力。
提升公共服务 让城市更宜居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功能之一是带动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如何满足更多人的公共服务需求?不均衡的城乡公共服务如何解决?
两名儿童在北京通州宋庄公园里荡秋千(10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北京市、通州区下大力气补齐通州区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一方面积极“外引”,促进中心城区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在通州布局,另一方面“内升”,增加中小学、医院、文化体育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并提升质量。
目前,人大附中、北京五中、首师大附中、史家小学、北京小学等名校落户通州,高中示范校将达到11所。四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即将开诊,安贞医院落户通州,三级医院将达到8所。
2017年,通州区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区。“永乐好人”“马桥榜样”“最美西集人”……通过道德模范、通州榜样评选等活动引领,通州区已形成了“孝星”“乡贤”“达人”“模范”等2000余人先进典型资源库,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