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频道 > 社会 > 正文

超90座车站有艺术品多数“哑”展 地铁“美术馆”谁能给讲讲?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8-11 08:22:15

  暑期,北京地铁每天迎来送往1160余万人次,可是大部分人只是匆匆走过这些精美的“美术馆”。最近半个月,记者走访发现,超过90座车站拥有壁画、雕塑、浮雕装饰等艺术品。然而大部分展品都是“哑”展,没有内容简介,甚至连名字都秘不示人。

  蒲黄榆站

  看图猜谜难倒外来客

  “这个坐着的人在干嘛?”黎先生一家三口从云南到北京旅游,上一年级的小女孩对14号线蒲黄榆站的壁画墙很感兴趣,拉着爸爸的手逐一辨认每个人物的职业。

  黎先生里里外外找了一圈,没有一个字的提示,只能靠猜:“好像是编筐的,或者是补筐的。”面对女儿的一连串问题,他显得有点吃力。“有些比较明显的,比如推着货的小贩,正在切肉的屠夫。也有比较难的,有一个人挑着扁担,手里拎着个水壶似的东西,我确实没认出来。”

  面对女儿“为什么这里要画这些人”的问题,黎先生更是挠头。“可能就是好看吧。”

  其实这幅壁画的名字是《蒲黄榆的记忆》,反映了老北京城市生活,壁画主角都是市井劳作的片段。

  南锣鼓巷站

  浮雕二维码扫出微信陌生人

  2012年年底,8号线南锣鼓巷站开通,站厅层一面由3000多块橘色马赛克砖拼组成的浮雕墙格外引人关注。墙面上,提笼遛鸟的、拉洋车的等颇具北京风情的人物形象里还藏着1000多件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物件。设计方当时特意在一些马赛克里装上了二维码,方便乘客扫码读取北京故事。

  可如今,这些二维码大多已经失效了,有些甚至已经模糊无法识别。记者找到一个可以扫描的二维码,跳出了“北京记忆公共艺术计划”的页面,里面有“虚位以待!小物件征集计划”的信息发布,之后输入数字编码会显示一段简介,但再想“点击,查看更多图文内容”,就会显示“已停止访问此网页”等提示。

  “我居然扫出一个微信陌生人!”赵女士在北京上班,带着放暑假的表妹来南锣。姐儿俩显然没想到二维码居然会扫出这类信息。“赶紧删了吧,没准是那种卖东西的。”

  一位在浮雕墙前自拍的女乘客在记者的提示下才发现有二维码。她说:“没有任何提示,谁也不敢乱扫码。如果是介绍北京的故事,可以增加一些说明牌提示一下。”

  乘客呼吁

  请给美术馆配上“讲解员”

  北京地铁已经开通的车站有370座,记者在超过90座车站里发现了百余件“藏品”。然而多座地铁车站工作人员表示,这些艺术品基本是建站之初就存在,有些一直没有配上过说明牌。一位站务员直言:“偶尔也会有乘客询问类似壁画的名字或者故事,可是我也答不出来,也不敢胡说。您要是问路,我还能说。”

  其实在地铁站里的艺术品几乎都出自大家之手。地铁建设方一位工作人员曾透露:“地铁里的壁画等都是百年工程,要经得住琢磨,不能说换就换。为了保证水平,创作者都是来自中央美院、中国壁画协会等单位的专业人员,每稿至少需要六审才能通过。”

  而这些佳作长期“哑”展,令不少乘客觉得可惜。“希望这些艺术品都可以尽早配上‘讲解员’。”黎先生说,“起码也应该有个说明牌,告诉乘客这叫什么,绘制的是什么内容。”也有地铁工作人员建议:“每一幅壁画或者艺术品都应该有一套相对完善的介绍,在新线开通前起码要给车站工作人员讲清楚这是什么,创作背景是什么。”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