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铁路●民航 > 正文

三代火车司机见证“中国速度”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9-01 07:50:02

  图① 姜爱舜与瞿俊杰父子。图② 爷爷姜福临在驾驶蒸汽机车。图③ 姜爱舜在检查内燃机车。齐慧 摄

  在铁路行业,一家三代是火车司机的很少见。京沪线南京东机务段就有一户“火车司机世家”,祖孙三代姜福临、姜爱舜、瞿俊杰都是火车司机。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从电力机车到高铁“复兴号”动车组,从慢时速30公里“飞”到350公里,从环境“脏乱差”变为“洁净美”……一家三代人见证了不同时代的铁路历史变迁,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速度。

  爷爷姜福临——

  新中国首代蒸汽机车司机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拾破烂的,走近一看是机务段的。”这是蒸汽机车时代,铁路火车司机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

  爷爷姜福临1934年出生,1951年参加铁路工作,成为南京机务段解放型蒸汽机车学徒司炉工。随后转到国产建设型蒸汽机车上工作。

  当时,上海与南京间,京沪铁路沪宁段是唯一的一条铁道线。线路设备技术含量低。“线路钢轨使用的是短钢轨,列车时速只有二三十公里。黑色的火车头,拉着笨重的货物喘息着,车轮驶过,发出‘哐当、哐当’的撞击声。”姜福临回忆:“机车像摇篮,一路摇摇晃晃,站立不稳。”

  南京到常州,130公里,机车的牵引力靠人力不停地将洒过水的煤炭铲起,精准投至大炉,是烧水后产生的水蒸气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带着轮子转”。

  “一锹湿煤10斤重。每个班仅烧煤就要六七吨。途中还得同步配合瞭望信号、拉小水泵上水、开送风器排烟、检查机车、给油和清理炉灰等作业流程。”姜福临说:“焚火作业对司炉工来说是汗流浃背的重体力活,非常辛苦。”

  “那时司机室噪音大,烟熏火燎,到处是煤炭、粉尘与烟灰。没有电风扇,更别提空调了。冬天,司机室寒风刺骨;夏季炎热,司机室在锅炉旁被烘烤,温度高达70摄氏度。”说起火车司机,姜福临有道不完的辛酸。

  安全是铁路的命根子,列车运行安全基本依靠人掌控。姜福临珍藏着一张1970年拍摄的黑白照片:他在蒸汽火车头上,从司机室探出身子,观察道口的信号灯。

  “那时在驾驶过程中,我们必须一直保持这姿势。”姜福临解释说,车头前是蒸汽锅炉,驾驶室里烟雾缭绕,火车行驶时坐在驾驶室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路,司机必须不断把身体探出窗,才能不间断瞭望线路和信号。遇到坡路或雨雪大风天,吃的苦更多。

  “身上脏油衣,伸手不见五指,满脸油灰和汗水,只有牙齿是白的。”工作环境苦脏累险,没有退路,姜福临硬是从那个艰苦的年代挺了过来。从蒸汽机车司炉,成长为副司机,他一步一个台阶,走得坚定扎实。

  21岁那年,姜福临荣升为新中国第一代蒸汽机车司机,这是他一生中感到最自豪的事情。

  时代造就人,环境越是恶劣,越是能磨练人的意志。姜福临经常对子女和身边的人说:“我对火车有特殊的感情,从没后悔选择这份工作。”

  姜福临选择这份苦差,坚守了44年,直到1994年退休。

  爸爸姜爱舜——

  电力机车舞出别样精彩

  1983年12月份,在父亲的影响下,姜爱舜参加铁路招工,成为南京东机务段一名新兵,在前进蒸汽机车上当学员,巧合的是他与父亲同在一个单位从事机车乘务员工作。

  “上世纪80年代,京沪铁路沪宁段蒸汽机车逐步退役。1983年底,南京东机务段由蒸汽机车向内燃机车转型,司炉工从此消失。”姜福临乐呵呵地说:“姜爱舜是个幸运儿,赶上铁路大发展时代,他不用像我一样卖苦力了。”

  机车转型,跨进内燃动力时代,这是革命性的变化。1984年12月份,姜爱舜告别蒸汽机,兴奋地登上DF4型内燃机车,担任学习司机。不久,他驾驶的机车升级换成ND5机车,在南京到蚌埠间穿梭往来,时速提到50公里左右。

  “驾驶火车头,我的悟性比一般人要高。”1987年,姜爱舜圆了机车司机梦。1991年,他考取了内燃机车驾照,当时内燃机车时速已达90公里。

  “内燃机车是个‘油耗子’,发动起来噪音大、油味重,司机对话基本靠‘吼’,听着像吵架。”姜爱舜说,机车经常发生漏水漏油,操纵台红灯一亮司机心里就发慌,随时有可能停车,停车就是机车故障。

  “开火车讲究安全、正点和平稳。父亲一辈子开车平平安安,了不起!”姜爱舜敬佩父亲的干劲和勇气。

  2006年7月份,沪宁铁路迎来电气化时代,客货列车逐步更换为由我国生产的新一代电力机车牵引。姜爱舜也告别了ND5机车,开上了SS4电力机车。电力机车马力大,运行速度快,干净、噪音小,没有柴油燃烧产生的废气。“电力机车司机室装有空调,配备有信号仪表,瞭望条件改善了,不再像父辈那样探头窗外开车了。”姜爱舜说。

  2012年,机型更换为11D型和SS9型电力机车,姜爱舜毅然报名挑大梁,担当起南京至杭州间客运列车司机重任。电力机车时代,牵引的是5000吨以上的重载列车,采用的是单司机值乘。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姜爱舜驾驶过的机型达7种。机型多变,折射出铁路发展的轨迹。

  1997年4月1日至2007年4月18日,铁路经过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京沪线沪宁段列车时速接连“升档”,最高时速由140公里增至160公里、250公里。

  今年55岁的火车司机姜爱舜,在铁道线上跑了27个年头,驾车平安行驶300多万公里。现在,姜爱舜驾驶的旅客列车,在南京与杭州等地间越跑越快。他感慨:“铁路电力时代,机车司机工作条件变得越来越好,与父亲那个年代不能同日而语。”

  孙子瞿俊杰——

  “复兴号”上书写新传奇

  瞿俊杰是姜爱舜的小儿子,随母亲姓,今年28岁。

  也许是天生流淌着铁路人的血液,瞿俊杰从小就对火车特别有感情。2009年8月份,“90后”的他从苏州铁路机械学校毕业,分配到南京东机务段,将爷爷、爸爸的“接力棒”稳稳地握在手中。他登上HXDB型电力机车,从货车副司机干起。

  新时代,高铁飞速发展,高大上的“复兴号”列车在祖国大地上疾驰,让旅客享受满满的幸福感。无疑,驾驶“复兴号”列车,对司机要求更高。

  2015年,经过层层选拔,过关斩将,瞿俊杰如愿地通过了考试,成为一名年轻的高铁司机。当爷爷得知孙子瞿俊杰开上中国最先进的火车时,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我孙子开的火车,速度是儿子开的内燃机车的两倍,是我开的蒸汽火车的十倍”。

  家里出了个高铁司机,这让瞿俊杰的爷爷、父亲和家人引以为荣,倍感骄傲。如今,瞿俊杰驾驶着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列车,飞驰在南京与上海城市群间。

  “高铁列车时速350公里,开起来像飞一样。”瞿俊杰荣耀之余,深感责任更大。每次出乘,他坚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手脚并用,精力高度集中,平稳操纵机车,尤其是对车门、信号、车载设备等关键要素,坚持做到“四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成绩是奋斗出来的。在司机岗位上,瞿俊杰打磨历练,爱一行钻一行,凭借过硬的本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优秀团员青年”等荣誉称号。

  如今,在南京至上海间,由原蒸汽机车时代的一条沪宁铁路线,发展到今天拥有京沪高铁、沪宁城际与沪宁既有线三线并行、各司其职的新格局。“铁龙”疾驶如飞,时速由爷爷那个年代的三四十公里,最高提升至350公里。铁路已从过去的“绿皮车”普快,到空调快速、特快列车,进而发展到目前的高铁动车组列车时代,铁路的乘车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安全、舒适。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