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新闻 > 正文

在“雪龙2”号上读《秦大河横穿南极日记》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2-12 19:45:57

  新华社“雪龙2”号12月12日电 记者手记:在“雪龙2”号上读《秦大河横穿南极日记》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12日在南大洋宇航员海科考,这是中国首次在这一海域开展考察。

  30年前的今天,中国科学家秦大河抵达南极点,成为首个徒步到达南极点的中国人。记者在“雪龙2”号上阅读《秦大河横穿南极日记》,感受着中国南极科考人的精神和南极科考事业的进步。

  一次拔10颗牙

  1989年7月,中国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选派秦大河参加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队,从西南极洲的海豹岩出发,开始按最长路径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

  秦大河并非横穿南极第一人选。当第一人选无法参加时,时任中国南极长城站越冬队队长秦大河提出申请。获准参加后,秦大河开始各种准备,身体是重要一项。他在1989年2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为1990年横穿南极考察胜利,今天拔牙10颗,牺牲牙齿,为南极考察顺利!”

  面对南极内陆饮食对牙齿的特殊要求,来自其他国家的队友也要一起拔牙,但唯有秦大河一次要拔掉10颗。

  用一杯水“洗脚”

  1989年9月24日下午,与秦大河同住一帐篷的队友杰夫在“洗脚”,即“用他吃饭的碗,用一小块布不停地擦拭自己的脚,然后换了新袜子”。两天后秦大河如法炮制。他写道:“下午,我用牙缸和小手帕洗了脚,这是两个月来第一次‘洗脚’,剪了脚指甲,换了新袜子,感觉十分舒适。”

  生活上的困难需要解决,路途上的艰险更需克服。秦大河在1989年8月24日写道:“中午时分,杰夫和我的狗队中的头狗之一汉克突然掉入冰裂隙,这个冰裂隙较大,但从表面上看仅30-40厘米,实际为70-100厘米宽,且较深。汉克落入约15英尺深处,全身发抖,乖乖地趴在那里等候援救……一个多小时,才将汉克救上来。”

  冰裂隙只是南极大陆致命的危险之一,暴风雪、白化天、高原反应、极度寒冷等,时刻威胁着秦大河与队友还有雪橇犬的安全。

  采样瓶不能丢

  “今天上午的会议产生了下列几个重要决定:轻装前进,决定精简一切不必要的衣物、燃料等……(下午)每个人都开始整理东西,凡不用的、暂时不用的统统扔掉。我和杰夫已无东西可减……唯一的‘秘密’是我将所有随身带的空样品瓶,再次包好后装入睡袋内当枕头。什么都可精简,唯我的样瓶精简不得。”(1989年9月26日)

  “个人物品,备用帐篷,各种物资,凡不用的或近期不用的,一律扔掉……但我不能扔掉样品和样瓶。”(1989年9月29日)

  什么都可精简但样瓶不能,再苦再累但雪样不能不采。秦大河在1989年9月5日写道:“昨天行进18.5英里,今天全天感到疲乏,但又行进19.5英里,下午感到十分疲乏。尽管如此,挖雪坑,采雪样,观测剖面,做记录,拍摄自然景观和雪层剖面……这一套冰川学观测和采样工作不可停顿。”

  用汉语读“宣言”

  1989年12月12日,约4个半月风雪跋涉后,考察队抵达南极点,秦大河用汉语发表了《南极宣言》:

  今天我们站在了南极点。在这整个世界汇集为一点的地方,我要告诉诸位的是,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能够一块生活,一块工作,哪怕是在最困难的环境里。让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这种和平、合作、友谊和藐视困难的精神,使我们这颗星球变得更加美好。

  1990年3月3日,考察队顺利抵达终点——东南极洲的苏联和平站,徒步行进220天,成功按最长路径横穿了南极大陆。秦大河也采集到了横贯南极洲东西最长路线上的表层雪样。

  秦大河徒步抵达南极点距今整30年。30年来,中国南极考察国际合作更加频繁,南极内陆考察随着昆仑站和泰山站的建立规模更大。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内陆车队正行进在前往泰山站的茫茫风雪中,“雪龙”号和“雪龙2”号正航行在南大洋的科考征途上,为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作出更多的中国贡献。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