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 “你从哪里来?” “你到哪里去?” 这些哲理问题 都能在颉伟的研究中 找到答案 大家好,我是新青年颉伟,我是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的一位教授。 很多人会问我,你们实验室到底是研究什么的?这个其实可以从北大说起。北大有一个人其实很有名,就是北大的保安。为什么呢?他们经常会问一些深层次的人生哲理问题,比如说“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而我们课题组,正好就是来回答这些问题的。 一个人有40万亿个细胞,这里边有多种多样各种功能的细胞。比如说我们的大脑有1000亿个细胞,这些细胞形成了网络,储存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思想。所有的这些细胞都来自受精卵,所以我们在科学上把它叫做“全能性”。 另外一个问题,受精卵又是从哪里来的?它是两个成年人的细胞变成了一个胚胎的细胞,仿佛这个“生命的时钟”重新开始了,听起来好像有一点返老还童的意思。因为如果这里边出任何一点问题,胚胎发育就不能进行下去了,就会产生不孕不育。 我们要了解一个胚胎是如何发育的,只看它的表面是不够的,需要深入到它的最深层,也就是它的DNA,那里才是它的“司令部”。每一个DNA的密码只有1/3纳米那么小,就好比把一本书缩小了1000万倍,即使最先进的显微镜也是看不到的。更重要的是,胚胎材料实在是太珍贵了,我们几乎是没有办法拿到足够多的样本,去进行任何科学实验。 这个问题在全世界最顶尖的大学、最顶尖的实验室都还没有解决的时候,我们一个新成立的实验室到底能不能做到? 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就是建立一套高灵敏的微量细胞的DNA分析技术。但是我在当时其实并没有研究胚胎研究的经验,也不知道怎么去开发新的技术。我就跟我的研究生们一块讨论。我说:“看起来这件事情也许是不太可行的,那太好了,我们就来做吧!” 这个时候,很多人都愣了,他们的眼神仿佛在告诉我:“你是不是疯了?”其实这个逻辑很简单,就是一件事情如果一开始就是可行的,说明这个领域已经研究得比较成熟了。但是如果这件事情一开始就是不可行的,那只要我们能够突破瓶颈,把不可行的事情变成可行的事情,我们就可以打开这扇大门,科学才能进一步地发展。 这个过程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很多。因为我们经常在早上做完了第100个实验,发现它仍然是失败的,就有一些失望,但我们中午仍然会仔细地去分析这里面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哪里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在下午的时候,我们又全身心地投入到第101次实验中去了。 也许运气真的是会眷顾有准备的头脑,我们突然就在那一天可以用100个细胞看到胚胎里面DNA的活动了。我当时甚至不敢相信这件事情真的是可以做成。这就是我们开发的第一个高灵敏的微量细胞DNA检测技术,用来检测DNA上的结合因子。 差不多就在同时,我们的第二个高灵敏的DNA分析技术也开发成功了。过了一年,我们的第三个高灵敏的DNA分析技术也开发成功了。有了这样一整套先进的技术,我们终于可以开始慢慢地去揭秘,胚胎里边的“生命时钟”是如何重启的。 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很多非常有趣的现象。比如,我们发现胚胎在刚刚受精之后做的第一件主要的事情,就是去尽力擦除来自父母的信息,把DNA变成一个比较原始的状态,再重新加载年轻的“程序”。 我们的这些成果都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这些结果都发表在世界顶级期刊《自然》杂志上。到现在为止,全世界已经有300多个实验室来信咨询或者寻求帮助和合作。 也许未来有一天,它可以进入临床,帮助我们去筛选高质量的胚胎。也许我们就可以帮助很多不孕不育的夫妇生出健康的宝宝,甚至可以制造很多人造器官,为器官移植带来希望。 在做出了这些小小成就的同时,我的内心其实非常清晰地知道,在大自然母亲面前,我们仍然是个蹒跚学步的小孩子,未来还有很多的未知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我是新青年颉伟,谢谢大家。 一篇发表在 《自然》杂志上的学术论文 一群不知道 放弃为何物的科研团队 一套能探索 极致微观世界的分析技术 一个从未被 人类真正触碰的神秘领域 “既然全世界都不会 那我们就自己试试” 突破边界,探索未知 攻坚克难,点燃希望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向所有一线科研工作者致敬!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