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4月3日电 题:八桂大地“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新华社记者何伟
南国之春,到处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一手抓生态经济发展,一手抓环境保护治理,目前全自治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2.37%,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八桂大地“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又绿又活”: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据广西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广西的空气、地表水、近岸海域水质等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一些主要指标排在全国前列,而且还在不断优化。
专家认为,相对于我国其他海域,广西近岸海域属于难得的“洁海”“净海”。监测结果显示,2017年,广西近岸海域水质全年达标天数率为88.2%;2018年近岸海域水质环境基本保持良好,水质达标天数占监测总天数的90.3%。
红树林、白海豚、鲸群等是检验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标志性物种。通过全面加强保护,广西近海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持健康状态,面积有所增加。“让大工业与白海豚同在”,钦州在发展海洋工业时专门为白海豚划出一条地理上的“生命线”,不仅海洋经济更强,白海豚也更多。长期研究中华白海豚的北部湾大学教授吴海萍说:“从三娘湾到大风江白海豚活动海域,团队目前已识别中华白海豚个体231头,占这一区域中华白海豚总数的65%左右。”
广西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为还九洲江“一江清流”,粤桂两省区签署协议,携手共治。广西壮士断腕,全面清拆禁养区内上千家养殖场,大力推广“高架网床+益生菌”生态养殖模式改造,目前已完成生态养殖场升级改造300多家。九洲江水质持续好转:监测显示,九洲江跨省区考核断面水质已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厅长檀庆瑞说,2018年,广西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6.2%,劣V类水体断面为0。
行走在广西城乡各地,那一抹抹绿色令人沉醉。“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金山银山”工程、“绿美乡村”建设工程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实施后,广西生态环境不断好转,生态优势更加巩固。2018年,广西设区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1.6%,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9%。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为92.5%,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
绿色发展:在绿水青山中获得更多红利
“山清水秀生态美”,优质的生态环境成为广西经济新的增长点,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大的获得感。
在位于典型大石山区的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曾经靠山吃山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一度导致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后来,村民们主动放下了斧头、砍刀,自觉植树种草、造林绿化,投身于生态保护,山上森林回来了,河流变清了,空气更加清新。
李荣光2008年回到老家弄拉屯创业,开办了旅游专业合作社。这两年,借助“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在弄拉举办的契机,游客多了,金银花、竹笋等土特产销售火爆。“现在参加合作社的村民150多人,去年合作社分红比2017年增加了60多万元。20多名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成了弄拉景区的‘上班族'。”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荣光说。
在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的巴马,随着2018年11月高速公路通车,游客增多,201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537万人次。“全域旅游康养产业进入发展‘快进键’。”巴马县长蓝海洲说。
“广西各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增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持久动力。”自治区党委农办专职副主任、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冯俊英说。以南宁“美丽南方”、玉林“五彩田园”等为代表的生态产业园区蓬勃发展,催生了有机农业、大健康产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人民群众幸福感高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压茬推进:传承好“绿色接力棒”
生态优势金不换。广西坚持生态立区、生态惠民,一届接着一届传承好“绿色接力棒”,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建章立制入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保护红线等制度逐步建立起来。早在2015年,广西就取消了位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8个县的GDP考核,目前纳入生态功能区监管范围的有数十个县(市)。
据了解,2016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以来,广西倒排工期、扎实整改,紧盯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和重点污染物,实施精准治污,一批长期困扰各地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进一步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一观念在八桂大地深入人心。自治区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广西各地群众以认种认养、古树名木保护、营造纪念林等不同形式履行植树义务,全自治区每年义务植树超过8000万株,连续11年每年植树造林面积稳定在350万亩以上。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