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漳县昔日的木炭窑主高进功转型发展环保木板加工,带动村民就业50余人,人均增收近3万元。图为高进功正在检查产品质量。 通讯员 董 源摄
▼临漳县章里集乡北东坊村村民张雪海从“烧炭翁”变成了养羊能手。记者 刘剑英摄
1月19日,农历腊月十四,冀南大地飘起了雪花,田野间一片白茫茫。临漳县南东坊镇集市上,卖糕点、糖果、灯笼等年货的小贩们早早出摊了。临近春节,乡间年味扑面而来。
“眼下可顾不上置办年货,还有一大笔订单年前要赶出来呢。”清晨8时许,南东坊镇西三村村民高进功喝了一碗稀饭,就顶着雪花直奔村口的木板加工厂。
近2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生产设备依次开动,工人们开始忙碌起来。“通过拼接、打磨、贴面等10多道工序,木条就变成了这样一块块实木板,用来生产家具。”成品库内,高进功指着一处堆得2米多高的实木板说道,“昨天河南安阳的客户又催货了,估计得忙到年根儿。”
今年48岁的老高,忙并快乐着。可4年前,这位当地有名的“烧炭翁”还在为生计发愁。
上世纪九十年代,临漳县南东坊镇、章里集乡等乡镇兴起木材加工业,而加工剩下的废旧木材、下脚料、锯末等则成了烧制木炭的原料。烧木炭采用土窑,投资小、工艺简单,而产品市场需求大、收益高,很快木炭产业兴旺起来,最红火时仅南东坊镇就有木炭窑6000多座,产品远销四川、甘肃、内蒙古等地。
“一吨木炭原料四五百元,烧成木炭后价格能超千元,村里很多人都开始烧木炭。”建一口木炭窑约2000元,高进功一口气建了12口窑,每年能挣上一二十万元。
烧木炭虽然挣钱,但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黑烟,严重污染环境,当地人家里桌子上两天就落一层灰。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土法烧制、工艺简单、污染严重的木炭窑被列入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范围。按照“断水断电、清理原料、拆除设备、恢复地貌”的标准,2015年起,南东坊镇的小木炭窑被集中关停取缔。
一下子断了挣钱门路,老高不知道这下一脚该往哪儿迈了。
如何引导500多木炭窑主转型,临漳县也在积极探索。在政府帮扶下,老高参加了木板加工技术培训,2015年他和其他两户窑主筹资200多万元,合股成立了临漳县浩鑫木业有限公司,开始生产做家具用的生态板。
但转型之路并不顺利。起初由于技术不过关,部分生态板出现了开胶、起泡、变形等质量问题,产品残次率最高时达10%。老高进太原、奔北京,带着样品赔着笑脸拜访客户,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却始终无法打开市场。
“质量不过硬,就没有市场竞争力。”老高和合伙人沉下心来,扎到车间反复琢磨,不断调整优化生产工艺,加强产品全链条管理,实行责任倒查,严把每道工序质量关,逐步降低了产品残次率。目前,企业产品残次率严格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内,许多曾将老高拒之门外的客户,又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乡镇领导帮助协调县供电部门,为企业新增了2台变压器,解决了产品稳定供热难题。”2017年,高进功将燃煤锅炉改为电锅炉,更新了生产除尘设备,环保工艺进一步提升,此后基本实现全年满负荷生产。目前,河南、山西等地的常年合作客户达十几家。去年厂子销售收入达五六百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就业50多人,员工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
“这是为北京一家木板企业代工的产品,各方面指标都合格,咱就是缺自己的品牌。今年俺打算自己注册商标,往后的市场空间肯定更大。”指着车间外一批即将发运的生态板,老高兴奋地说起今年的“小目标”。
南东坊镇党委书记赵政介绍说,木炭窑主们转型主要从事木板和家具加工、设施蔬菜、特色养殖等产业,仅搞养殖的就有20多户,还有的流转土地当上了家庭农场主。
与南东坊镇毗邻的章里集乡,曾经也是木炭生产聚集区。如今,这里不少村民改行发展养殖。北东坊村村民张雪海,曾有20座木炭窑,是当地有名的“烧炭翁”,如今他有了另一个名号——养羊能手。张雪海2015年注册成立了养殖企业,目前羊存栏量500多只。这两年行情不错,春节前他准备再出栏六七十只,已经有客户上门收购。
“当初转型搞养殖,心里可没底。”张雪海说,“是县农牧部门举办的免费技术培训,让俺下了决心。”
“以前村里烧木炭的时候,烟尘遮天蔽日,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平时都不敢开窗户。”张雪海的老伴接过话茬,“当初政府取缔木炭窑,俺也想不通,现在能常看到蓝天白云,这心里也跟着亮堂啦!”
养羊是个辛苦活,张雪海两口子每天从早忙到晚,甚至把铺盖搬到了养殖场。“累是累了点,可这日子有奔头!”(记者刘剑英)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