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海林市海林镇食用菌生产基地温室大棚就热闹起来,100多位农民在这里忙着栽植猴头菇、黑木耳等菌种,期盼着新的一年有更多的收入。
海林镇是“中国猴头菇特产乡”。近两年,海林市一直努力将猴头菇产业打造成优势特色产业,实施基地、企业、市场“三位一体”建设。目前,该市已建成食用菌产品加工企业40家,开发出糖果、糕点和即食品等猴头菇系列产品。食用菌年生产规模总量达到17亿袋,产值达50多亿元,农民实现纯收入达20亿元左右。
聚焦龙江农业,一个个如海林市海林镇猴头菇特产乡这样融入“乡土基因”,以“特色”农产品另辟市场蹊径的探索和实践,正成为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温饱过后消费质量提高的跃升期,消费者对个性品牌农产品的需求快速上升。基于这样的形势,农业发展应立足自身优势,顺应市场需求变化,调优农产品结构,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突出“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生产供给。
农业发展高度依赖光、温、水、土等自然条件,因此许多地方的特色品种有着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大庆市就将其特有的曾经无人问津的沙土地,变成了如今农民抢手的“金豆地”。据了解,沙土地不适合种玉米,却适宜种绿豆、红小豆等杂豆。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沙土地种的杂豆附加值高,一亩地收益达1200多元。目前,该市绿豆、红小豆、芸豆等沙土作物的种植面积已超过百万亩,而且正在发展成一个大产业,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通过南方企业加工后销往荷兰、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年产值达9亿元。
木耳本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土特农产品,但“萝北黑木耳”成为“拿得出手”的精致礼品。“萝北黑木耳”是萝北县农民采取挂袋方式生产的小叶黑木耳。2015年,“萝北黑木耳”以其高品质和鲜明的地理特色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当地兆丰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看到市场机会,迅速抢占先机,成为全县第一个经营萝北黑木耳“地标”的合作社。他们将原有的产品包装进行重新设计,规范使用“地标”。包装后显得“高大上”的“萝北黑木耳”十分畅销,新包装的每500克/盒黑木耳价格比原包装增收50元。“萝北黑木耳”在市场上小有成绩的启示在于,坚守乡土“基因”,采用现代理念、技术和经营方式开发土特产品,把特色农业做精做强,小品种也可以做成大产业、大品牌。
坚守乡土基因,突出森林特色,力争做成大产业的还有我省的伊春森林猪。近两年,伊春市深度挖掘林区的资源潜力、环境优势,倾力发展伊春森林猪产业,不仅找到了结构调整的方向,还将“伊春森林猪”成功打造成了地理标志产品,使伊春森林猪成为我省唯一的肉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着森林特有的清新、优质、安全品牌形象的伊春森林猪已走出森林,正日益走进千家万户。
来自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信息表明,近两年,我省充分发挥资源、生态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优势,已取得11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这一成绩居全国前列。兰西西瓜、阿城大蒜、桦川大米、东宁黑木耳等独具黑土基因的“地标”农产品,将区域内分散的农户统一起来,形成产业规模和集聚效应,同时扩大了品牌影响,拓展了销售市场,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正在实现“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战略目标。
记者从省农委了解到,2016年,我省围绕增强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增强了农产品多元供给和促农增收能力。全省通过改种杂粮杂豆、蔬菜等高效作物,农民人均增收272元,减少了玉米种植减收的负向拉动影响。
据了解,今年我省将引导农民面向市场,对蔬菜、杂粮杂豆、经济作物等农产品进行产后整理、加工,改变“原”字号销售,提高产品精细化水平,通过提升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提升农产品价值链。全省蔬菜、瓜果、鲜食玉米、马铃薯等特色作物面积将发展到1000万亩。持续大力发展高品质乳制品、畜牧产品生产,推动“两牛一猪一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扩大“森林猪”“森林鸡”、食用菌等林特产品发展。引导企业和农民通过产权重组、特许经营使用等方式,结合特殊地理标识营销,培育形成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在“卖得好”提升价格基础上,带动倒逼“种得更好”,使我省由大粮仓变成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记者黄春英)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