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老南京”介绍了南京历史上的十三座机场,其实在南京近代史上,不仅有多座机场,还有与之配套的飞机工厂,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南京的飞机厂自制飞机的故事。
建立南京航空修理厂
话说1929年9月18日,中华航空协进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发展中国航空事业达成了若干决议,其中第十五项为建立南京航空修理厂。1930年8月,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署决定,在南京明故宫机场筹建飞机修理厂。第一任厂长为华侨林福元。
林福元(1890-1962),祖籍广东开平,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1913年毕业于美国寇蒂莱斯特航空学校,1917年9月追随孙中山先生,担任广东航空队副队长。1928年3月,林福元被任命为广东航空学校机务处长。1929年6月,林福元被聘为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航空班机械组组长,负责飞机维修业务。故而第二年,林顺理成章地成了南京航空修理厂的首任厂长。
林福元担任厂长后,领导该厂顺利建立和发展,为1931年7月的大扩充和在南京大校场机场建厂打下了基础。同时,他又将“一·二八”事变中被日军炸毁的上海航空工厂的员工充实进来。
印尼华侨捐资造飞机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之后,全国人民抗日热情日益高涨,身处南洋的华侨也积极捐资。其中,自1931年秋至1937年夏,印度尼西亚华侨共捐款500余万法币和20余万港币,并指定其中10余万元用于制造飞机,以加强中国空军的力量。此任务自然落到了南京航空修理厂的身上。
1933年3月,南京航空修理厂改名为首都航空工厂,刘敬宜被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委员会技术处处长的老同学钱昌祚推荐为该厂厂长。
刘敬宜(1897-1973),又名刘本义,河南开封人,1917年考取“庚款”留学,曾就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取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24年,刘敬宜回国后,参加了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航空部工作,以设计“布雷格特”型飞机螺旋桨而在航空界崭露头角。
刘敬宜在担任厂长之后,分析了厂内的技术力量,决定成立研制小组,由该厂的总工程师田培业,技师朱家仁、乔刚等,与他一道研制教练机。
1933年12月,刘敬宜、田培业与该厂的技术人员一道,从众多国外机型中选择了美国道格拉斯厂生产的教练机作为蓝本,开始飞机的研制工作。1934年6月,飞机终于研制成功了,因为当时的印尼雅加达被称为“巴达维亚”,所以此飞机被命名为“巴侨”号(后改名为“爪哇”号,因为印尼的华侨主要居住在爪哇岛上)。
该机从设计到制造完成,全过程完全是国人的杰作,并没有请教外国人,更没有任何外国人参与,证明了南京的航空工厂确有独立自制飞机的能力。而制造该机的材料,除发动机等少部分材料系从外国订购,大部分使用的都是国产品,如飞机的两翼,用的就是中国著名的杭绸加漆制成。
张季鸾被深深折服
“巴侨”号飞机性能大致如下:机重约2366公斤,机身长9.144米,装配有美国普惠公司制的豪奈特525马力发动机,最大时速约为每小时241公里,续航时间8小时;可装备2挺机枪,配200发子弹和400磅炸弹,兼做侦察、教练和轰炸之用。
该机是当时我国所能制造的最大飞机,全机总价值约5万元,只有外国同类飞机的三分之一,可以称得上是物美价廉。此时正值天津《大公报》宣传航空救国,主笔张季鸾先生听说南京航空工厂造出飞机,亲自带一位友人金诚夫来到工厂。他们参观了处处井井有条、充满了现代企业精神的航空工厂,深为赞赏。
张季鸾对刘敬宜表示:如有欲言,愿代发表;如有所需,誓代筹资。后来,张季鸾果然向最高当局引荐了刘敬宜厂长。
1934年8月15日,《大公报》以《自制飞机成功》 为主标题刊登了“爪哇”号飞机试飞的新闻。特摘录如下:“吾人是常常怀疑,难道中国人真不能制造抑或没有制造(飞机)的力量么?此项疑问直到最近,方才打破,事实是这样的,当一·二八之役,中国军队在淞沪抗击日军,国内外民众与侨胞,咸踊跃输将,为物质的资助;此项建议,居然由军政部批准,立时开始设计,并且决定就在南京光华门外首都航空工厂制造; 从以上各种记载看来,可以证明中国人是能造飞机的,我们盼望当局不要专靠买外国机为唯一办法,同时希望鼓励自己来制造飞机,不但省钱,而且是提倡航空工业,并且此种制造飞机的兴趣,应该便趋普遍化,那末此次自造的爪哇第一号,真是中国自造飞机的嚆矢。”
此事见诸报端之后,引起群情振奋,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由于当时推行“新生活”运动,所以首都航空工厂又在飞机后机身两侧写上“新生活号”的字样,响应潮流。该机后来交给了笕桥中央航校作为教练机使用,用以培养中国空军飞行员。(刘晓平)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