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医院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达到51小时,医生加班加点成业内常态——
【热点关注】有人选择离开,更多人坚守初心
医护人员期待更好的医患关系和职业环境
2015年,当北京某三甲医院主治医师刘睿(化名)把辞呈放到领导桌子上时,大多数人都说她“脑子里进了水”。
如今医生转行的趋势愈加明显。据国内知名医疗网站丁香园发布的《2017中国医院招聘发展调研报告》显示,参加求职调研的7000名医务工作者中,有72%的人表示考虑跳槽,12%的人想转行。算下来,平均每5个护士中就有1个人想转行,每10个医生中就有1个人想跳槽。但仍有千千万万医护人员每日坚守在岗位上。
“忙起来就像打仗,连命都顾不上”
在常人看来,北京姑娘刘睿有着驰骋国内医学圈的金履历:出身于医生世家,本硕博就读的均为中国顶尖医学院,导师俱是业内名声响亮的专家,2013年从北京协和医院临床专业博士毕业后,她就成为北京某著名三甲医院外科手术科室中的唯一一名女主治医师,职业前景一片光明。
外科医师中像她这样的女性更是罕见,被诸多业内大咖称赞“有手术天赋”,解救过数千名危重患者,精湛的业务能力让不少男医生自叹不如。这双手本可继续为她的医学生涯增光添彩,如今却再也不想握手术刀上手术台了,这种选择,任谁都会感到无比的诧异。
今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调研显示,各级医院的医师每周工作时间都超过40小时,三级医院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更是达到51小时,医生加班加点工作成业内常态。
刘睿的选择,或多或少跟当下中国医生普遍的过劳状态有关。医疗机构诊疗人次逐年增长,致使医师长期处于加班加点的状态。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为81.8亿,比2016年增加了3.2%。
“忙起来就像打仗,连命都顾不上。”作为国内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刘睿几乎全年无休,她的外科同行一天要做3~4台手术经常连台到后半夜,一台手术至少动辄3~4个小时,赶上病患多的时候,一整天都要耗在手术台上,没时间吃饭,也不敢喝水,因为也没有时间上厕所,时间久了,这群外科医生几乎个个胃溃疡。而刘睿主攻的心脏介入手术,手术过程中她需身披重达25斤的铅衣,这使她免遭X射线的伤害侵蚀,但也意味着,这个90斤出头的瘦弱姑娘每天要承担远超身体承受力的负担,圈子里的大专家因为长期身着铅衣导致的职业病——腰椎间盘突出,更是屡见不鲜。
因长期处于“过劳”状态,进而使身体潜在的疾病突然恶化,严重时危及生命的例子在她的朋友圈屡见不鲜。“我不刷朋友圈,一是没时间,二是怕收到同行噩耗。”最近几年同行猝死的年龄离自己越来越近。2014年,就在离她没几步远的另一个科室里,她的同窗被确诊为肺癌晚期;没过多久,她也被诊断出了肾病。这种对自身命运的无力感,终于让她下定决心转行。
受困医患关系和薪资待遇
2017年世界医学界权威的学术刊物《柳叶刀》公布了一项研究,分析了中国2005年至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卫生年鉴,其中25~34岁医生的比例从31.3%降至22.6%,60岁以上医生比例从2.5%增加至11.6%。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医生年龄结构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刘睿认为这种现象,跟现阶段医生们的工作强度、心理压力、薪资水平、不受尊重等客观原因脱不了干系。而在记者采访的10名转行医生中,几乎每个人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湖南某三甲医院医生马莉(化名)如今谈起自己转行的原因仍心有余悸。她本从事卫生宣传工作,为了到一线救助更多患者,主动离职去上级医院进修,调入了全院最累的妇产科。但事与愿违,还没等她大展手脚,就遇到了当年最凶狠的医闹,家属怀疑医生操作不当致使婴儿脑瘫,一拥而上把妇产科围得水泄不通,甚至冲进了产房,要打当事医生。
这一幕成为了她的梦魇,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要登上手术台她的双手就颤抖,担心手术出错,担心出错后被家属围追堵截。2011年,她不顾家人劝阻,考取了湖南某县城里的公务员。
李煜刚(化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多数医学生本科需读5年,若想深造,研究生需再读3年,博士生需读4年,依照国家规定,就业时还必须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培训,本科毕业后规培3年,研究生2年。除了培养周期长之外,规培期工资更是少得可怜,大多数人工资维持在2000元上下——这意味着直到30岁,你可能还养不活自己。“成为主治医师,工资才会提升一些,但想成为省级医院的主治医师至少要博士学历。”转行后,他去湖南某知名药企做了销售经理。
“睡眠质量低,夜班熬夜成常态,近8成医生有睡眠问题;过劳疾病多,多数医生常伴肠胃炎、肩颈炎等过劳病;71.6%的医生每月工资不足8000元;97%的医生心理压力大,61.5%的医生受医患关系困扰.....”去年,国内实名医生平台医联联合艾瑞咨询共同发布了2017年《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报告》,从工作强度、生活质量、疾病、心理压力、薪资和职业规划等多维度剖析了当下医生的生存状况。
坚守的动力来自“救死扶伤”
转行后,经过3年的摸爬滚打,刘睿现在已经是某医疗投资机构的副总裁,被同行视作医生转行的成功代表。最近很多学弟学妹在咨询她转行事宜,这引起了她的担忧:未来的医生人数,尤其是金字塔尖的优秀医生数量会显著减少吗?
深圳市华康全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旗下产品医客曾在2016年对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不同年龄段的11264位受访医生进行调研,发现真正转行的医生仅占1%。
截至去年底,我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174.9万,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39万,乡村医生90.1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44人,超过国际平均水平。“十三五”规划更是将提升医生数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计划将卫生计生人员将增加185.5万,并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计划达50万名,到2020年全科医生数量达30万人以上。
据《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调研显示,仍有62%的医师认为执业环境没有改善,50岁以上的医生,身患两种疾病的占70%以上。在这种看似严苛的生存条件下,仍有千千万万医护人员每日坚守在岗位上。
刘睿转行前的同事王久霖(化名)常会把病患的一些善意举动编成文章发到朋友圈里。“前两天我加班没顾上吃饭,医治过的一位病区里的一个患者家属老太太特意给我送来一块面包,嘱咐我保重身体,让我感动了很久。”他说,来自患者的温暖与“救死扶伤的成就感”是让他继续坚守的动力。
可喜的变化正在发生。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切实改善医务人员薪酬待遇,推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扩面提升深化。8月19日,中国的全体医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首个“中国医师节”。
那天,刘睿在朋友圈郑重地祈愿:祝大家一切安好,没有过劳职业病与猝死,充满希望与快乐健康。(记者 赵航)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