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知真假的施耐庵墓
施耐庵墓的真伪,虽然尚有争论,但莫其康在《施耐庵研究》中的主编絮语中说:“1942年初,兴化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孙蔚民向接任的蔡公杰县长提出,兴化白驹施家桥是施耐庵故里,施公安葬在施家桥,每年族人都有隆重祭礼。在进一步考证史实的基础上,1943年春,由蔡公杰县长主办,兴化抗日民主政府重修施耐庵墓,立碑建坊,苏中二分区专员陈同生亲笔题字。”既然如此,那里就成了我的寻访目标——江苏省兴化市施家前桥东。
施耐庵雕像(本文现场照片都由作者提供)
我从泰州包上一辆出租车,在本地寻访完毕后,上靖盐高速,北行十七公里下道,出口为安丰,此地距盐城还有二十余公里。出高速口东行到达新垛镇,在镇中即看到跨街的大牌子,上书“施耐庵故里新垛人民欢迎您”,街心还有施耐庵的半身塑像。
正在修建的墓园
在镇外的一片田地里找到了施耐庵的墓园,整个墓园像个建筑工地,问里面的施工人员,说正在进行陵园的扩建工程,从旁边立的规划图看得出,要将此陵园建成一个风景花园。
文保牌
在施工工地内穿行而过,终于看到了施耐庵墓,走近后方看明白:其实施耐庵墓位于小河的对岸,但因为旧桥已被拆除,新桥还未连通,需要绕一个大大的弯路。我本想通过跳跃桥墎的方式跨过河去,但站在岸边鼓了几回勇气,还是觉得没有把握,于是放弃了这种打算,让司机退回到大道上。
在大道边,重新打听施耐庵墓前行的路径,果真得知另外还有一条小路可以前往施墓。于是让司机在原地等候,我按照路人的所指步行前往,没费什么力气就穿到了小河对岸。
施耐庵墓
施耐庵墓在小岛的中央,墓前的石碑刻着“大文学家施耐庵之墓”,这么现代的名称,无论将墓碑怎么做旧,也是个新东西。我倒并不介意墓碑的新旧,最关心的是,它究竟是不是施耐庵的真墓?可惜,没有人能给我正面的回答。我看到墓旁摆着三个花篮,而后试着辨析花篮上的落款,看看是什么人来给这大文学家扫墓,可惜未能如愿。
(二)只剩下了罗氏祠堂
罗贯中祠堂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西六支乡罗氏河湾村南谷恋街24号。从文水县前往河湾村的路很是难行,道路上大坑连连,只能尾随着大货车一步一坑的向前行,离河湾村仅有三公里路程时,导航仪却显示前行的路不见了,没办法只好四处打问,从一片田地内总算绕进了村中。在村中遇到村民就问路,但一路问下来仍然不得要领,于是来到大队部,在大队部门口看到一排晒太阳的老人,我向一位老人请问罗贯中祠堂在哪,他却说让他上车,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问司机,司机说老人知道祠堂的钥匙放在谁家,他准备带我们去取。没想到如此顺利地遇到了知情者,这倒让我有些不适应。
但显然有点高兴得太早,跟着老人开到某家门前,老人进屋后不久又走了出来,他说此家人称,其父亲去大队部旁的一户人家中打麻将了。无奈,又重新返回大队部,然而此人听说有人找他,他就骑车回家了。好事多磨,只好重新上车,再次来到此家门前,但又被告知老人拿上钥匙到祠堂去了。如此折腾,让我那仅有的一点耐心迅速消散,忍不住焦躁起来,于是我决定不再让司机在这窄小的村路上绕来绕去,请他停在方便的地方,我独自步行去寻找祠堂。
祠堂外观与匾额
我当然不知道祠堂在哪里,只能一路打听,好在这个村子的面积并不十分广大,总算找到了祠堂。在祠堂门口看到了晋中市的文保牌,古老的木门楼上,悬挂着彩旗,上书“财运□通”,因为第三个字的那个彩旗被风卷了起来,我猜想这个字应当是“亨”,但罗氏祠堂上挂财运亨通,似乎有些不搭界,然而最大的问题是大门上着锁,我只能站在院落拍照。看来赌气解决不了问题,我正琢磨着如何能够翻墙进入院落,可惜这堵砖墙足够高大,没有让我施展身手的地方。正踌躇间,那位带路的老人领着开门人将门打开了。
罗氏后人
我问老人村中是否还有罗氏后人,他说自己就是,说了几遍自己的名字,因为口音很重,我听不懂,老人见此,从我手中拿过纸笔,写下了“罗维爱”三个繁体字。字写得很漂亮,有着硬笔书法的味道,这让我惭愧,原因倒不单纯是因为我自己的字写得丑陋,更重要的是我对老人的看法:我刚开始见到他时,他坐在大队部门口的墙根儿晒太阳,十几位老头老太太坐一排,手插在袖笼中,呆泄的目光直视着前方的街景,我本以为他是认不了多少字的老农,然而他能随手写出如此漂亮的字迹,岂止是只能认得几个字。我接着又犯了另一个低级的错误,向老人请问贵姓,老人一笑:“罗贯中的第十九代孙,只能姓罗了。”
祠堂是窄窄的一个长溜,占地面积约两亩地大小,走进院落,正前方仅是小庙状的祠堂,空空的院子中仅有一棵像枯死后的古树,这种树我没有见过,开门的老人介绍说,此树叫木瓜树,是南方的木种,几十年前枯死了。我在东南亚的各个地区曾经见过木瓜树,但跟这棵树的外形完全不同,我怀疑老人说的木瓜是不是因为口音的问题,于是我写出“木瓜”二字请老人确认,他点点头说就是这种树。
罗氏祠堂
祠堂的门楣上挂着“罗氏祠堂”的匾额,从外形看,祠堂有些破烂,老人告诉我,这个祠堂已有六百年的历史,从未翻新,祠堂内没有供奉罗贯中的雕像,仅在正前方的台子上排列着十几个神位,我在上面寻找一番,没有看到罗贯中的名字,老人指着最前方第二个牌位说,这就是罗贯中,神位上写着“先祖罗翁讳本之位”。
牌位
老人说罗本就是罗贯中的本名。看来,这种说法印证了明代小说中的著录方式。然而这位罗本是不是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呢?我却忘记向罗维爱老人做进一步的确认。
壁画
祠堂的三面墙上彩绘着许多图案,这些图案都是不规则形的,看上去有点像明代的屏风,老人指着房梁给我看,每根梁上都有着字迹,可惜太高看不清文字的内容,老人告诉我,这些年来,有很多学者都来寻找罗贯中的遗迹,但可惜本村除了这个祠堂就再没有其他的古物了。
罗贯中雕像
后来,为了寻找王维、温庭筠的遗迹,我来到祁县中心广场,无意中看到了罗贯中的雕像,这倒成了一个意外收获,看来当地人没有忘记这位先贤。
(三)有故居有墓地的吴承恩
吴承恩的故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河下古镇的打铜巷巷尾,乘大巴来到淮安,而后在当地包下一辆出租车,寻访的第一个地点就是吴承恩故居。故居在楚州区市中心大街上,刚到这一带就就看到了标牌和三开间的石牌坊,石牌坊上的雕工还算精美,主图是二龙戏珠,然毕竟是新物。
石牌坊
穿过牌坊继续前行,进入一条小巷,尽头就是吴承恩故居。门牌上的这几个字出自舒同之手,名家书法当然漂亮,然字迹似乎少了些古味,故居门前有停车场,门票四十元,门票的正面印着淮阴卷烟厂的广告,这似乎与吴承恩不搭界,但我不确定吴承恩是不是一位瘾君子,所以我不了解他是不是介意将香烟广告印在自己的故居门票上。
吴承恩故居
在门口遇到一群从山东来此参观的小学生,打着的旗帜上写着“爱国主义教育营”,吴承恩如何能与爱国主义教育搭界,这还真是让人费思量的事儿。吴承恩写玄奘到西天取经的故事,算不算爱国,之前我还真未思量过。但玄奘爱国倒是真的。当年他出国取经,被朝廷拒绝,于是他偷越国境,受到通辑;十几年后,玄奘名满天下,回到国门口时,依然担心会被皇帝抓起来,故而徘徊在边境之外,先派弟子回去打探消息,之后得到皇帝的承诺,才敢荣归祖国。就这个角度而言,玄奘倒是位真正的爱国人士。只是不知道这些前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生,是否能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吴承恩撰写《西游记》的精神实旨。但《西游记》一直被后世解读成一部跟心学有关的道书,要把这个弯转过来,不知道这里的讲解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我想想,自己是来探访吴承恩故居,而非到这里来客串讲解员,于是就忍住自己想在这里好为人师一把的冲动。
吴承恩半身胸像
故居占地面积较大,二进院落,都是新建的,但仿古做得还算到位。正堂的门口挂着标牌,写明这是客厅,这种称呼太过现代。客厅正中的摆列方式倒是合乎古理,方桌的两边是圈椅,后面是条几,条几的两侧是花架,条几背后的墙上悬挂着山水画与对联,对联是楷书,内容为“青山绿水千载秀,锦绣华堂百世荣”,台几上陈列着两个青花胆瓶,然却是釉上彩,两个胆瓶中间摆着吴承恩的半身胸像,这是正堂摆设中唯一不合古理的陈列方式。胸像的前面还放着一个仿古香炉,虽是宣德炉的形状,但制作得太过粗糙,对联的上面接房梁处悬挂着堂号“射阳簃”,为赵朴初所题。
宗谱及牌位
客厅的侧面列明吴氏宗谱,下面摆着四个木制牌位,牌位的前面是香烛和供碟,三个供碟中仅中间的一个摆着五块酥皮,左右两个却是空的,正堂的东侧厢房,门口也挂着牌子,写明是吴承恩诞生地,正堂的后面是后花园,花园的中间是叠石假山,然形状有点儿像花果山,旁边还有一座塑像,是一只小猴向一个老道跪拜,底下写着四个篆字“拜师菩萨”,这个场景应该是演绎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一个情节,侧院陈列着一些《西游记》的不同版本,然而未见一部古书,唯一的古物是有三十厘米见方的木板,木板的正中刻着“荆府纪善”,我不知此四字作何讲,然而底下的说明条写着“吴氏茔地出土的吴承恩棺材半截前挡板”,看来他的墓也被挖掘过。
缅恩堂
参观完故居,接下来前去寻找吴承恩墓——位于江苏省淮安城东南的马甸乡二堡村。出城向东南方向行驶,虽然地址明确,但如何找到此地,却也并非易事。司机对这一带并不熟悉,故而虽然大致方向不错,但却走了许多的弯路,而后几经周折,最终在大运河东堤东面的南干渠东侧找到吴墓。
墓处在一村庄外面的荒地上,前面有三开间水泥牌坊,石匾上刻着“吴承恩之墓”,地上斜放着文物保护石牌,旁边有一不成比例的小亭子,里面堆着一些干稻草,余无一物,石牌坊的后面有几棵不足手腕粗的柏树,柏树后面有一个不大的小土堆,土堆的正前方立着一块龟形墓碑,上书“荆府纪善吴公承恩之墓”,墓碑的两侧栽种着几棵万年青,长得参差不齐,看得出久无人来此修缮。
吴承恩墓
墓后不足十米即是村庄的边沿,我在墓旁四周拍照,三四个村民一直监督着我的一举一动,但几人一句话也不说,我不确定他们为什么一直盯着我看,但我觉得自己如果畏畏缩缩地掉头而走,必然会被这些人视为有问题,于是我决定主动出击,拍照完毕,径直走向他们。这几个人可能没有想到我会有这个动作,反而退后了几步,他们的举措反而令我有些意外,转念思之,可能是担心受什么刁难指责,我的脸色一定不好看,这些人以为我来者不善地冲他们径直走过去会有什么危险,意识到这点,我马上让自己的脸皮松驰下来,尽量用客气的语气问他们这个村庄叫什么名字,几人连说了几遍我才听清,此村叫帅庄,以往查过的所有资料从无人提吴墓在帅庄旁,我不知道这能不能算我的一个小小发现。
(四)“据说”与曹雪芹有关
《红楼梦》虽然这么伟大,但作者曹雪芹的生平事迹,后人却知之甚少,关于他个人的经历,有着各式各样的解读,而对他是否曾在北京生活过,也有不同的说法,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曾经历过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在他十三四岁时,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由此可知,曹雪芹晚年生活于北京西郊,而具体地点就是在香山脚下的北京植物园内。
黄叶村
北京市植物园在西北五环外三公里处,离香山很近,门票五元,从东南门进,沿东线上山路前行约四百米,在路边即看到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此即是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地方,现整个村庄已迁移出植物园,这里仅剩纪念馆。院门口是用木材和蒲草搭成的柴扉,上挂启功的方匾:“黄叶村”。
曹雪芹雕像
正前方是一不规则的新立巨石,上面刻着“曹雪芹纪念馆”,巨石之后有曹雪芹站立石雕像,这个雕像看上去风骨俨然,然而关于曹雪芹形象的惟一历史记载,却把他描绘成一个又黑又壮的胖子,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样一个面目。这位曹雪芹凝神细思,做构思书稿状。
纪念馆入口
再往后是一进院落,院门口仍然是启功所书“曹雪芹纪念馆”,旁边还挂着市级非物质遗产保护牌,院内左侧是一溜长长二十几间仿古建筑,式样不太像民居,右侧一明两暗的房间,入口处牌匾写着“解味书屋”,以前没有听说过曹雪芹有这样一个堂号,而该匾的书写者是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我想周先生应当根据的是那首自题――“谁解其中味”而起出的一个堂号吧。书屋前的空地上也有一丛绿竹,绿竹前有一塑像,看样子像是曹雪芹在品茶。
从纪念馆的北门穿出,后面一处铁栏杆内圈着十几块大小不一的石碑,旁边的说明牌写着“纪念馆碑林”。碑林共立碑刻十四通,系从香山地区的山坡废寺等地收集而来。其中“和硕礼亲王代善碑”、“青崖和尚法脉源流碑”、“西城兵马司勒石碑”、“重修天仙庙篆文纪序”、“玉皇顶碑记”、“金山田地碑记”、“进献圣会碑”、“金顶施茶碑记”等,对研究清代香山地区八旗驻军的布防、西山一代宗教的沿革和《红楼梦》的创作环境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井
碑林的旁边还有一口古井,井的两旁用石块垒起两个支柱,中间再架上横梁,初不明何意,后看到横梁上有绳子滑动勒出的凹痕,才明白这个支架的作用:是汲水时用绳子穿过横梁向下拉,而不是像平常所见的双手向上拉绳子将水桶拎上来,这种打水的办法倒是很巧妙。井上还套着石质的井圈,向下望去井圈上压着半块石板,看不清里面是否还有水。古井旁也立着说明牌,上面写着:古井是黄叶村(正白旗)遗存下来的唯一水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井深约二十米,是当年此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用井。据说,当年曹雪芹在正白旗居住时的饮用水便是取自此井。我觉得这个说明牌写得最精彩的是“据说”二字,在黄叶村内所见的四五块说明牌,大多都此二字,它巧妙地避免了考据癖的争论,看来今后在寻访中若有不能确定的问题时,也应当仿效此法。
此次寻访不彻底,因为植物园内的面积太大了,我无法踏遍青山,回来后查资料方知,植物园北端的樱桃沟还有不少跟《红楼梦》有关的遗迹,于是就在这年的冬天,我又再次来到植物园。
石头上的树
沿着樱桃沟沟底一路上行,在沟里看到多处跟曹雪芹有关的遗址,有“石上松”——是一棵树龄六百多年的松树,长在了一块巨石之上,旁边的说明牌写着:“相传曹雪芹受此景启发,故而创作了《红楼梦》中木石前盟的故事。”
元宝石
还有一块“元宝石”,也说曹雪芹是受到此石启发,“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写道:‘形体倒也是个灵物了,只是没有实在好处。’由此给书中主人公起名‘贾(假)宝玉’”。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