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治 > 要闻 > 正文

高山仰止,丰碑不朽——追记公安部首席特邀刑侦专家乌国庆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6-30 13:10:25

  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 题:高山仰止,丰碑不朽——追记公安部首席特邀刑侦专家乌国庆

  新华社记者施雨岑、熊丰

  有一种人,似乎是为了某种使命而降生。

  在同事、挚友和后辈眼中,乌国庆便是这样的人—— “中国的福尔摩斯”,为侦破案件而生、为寻找真相而来。多少人说,有他在,不愁破案没有方向;多少个棘手复杂的现场,被他发现罪恶的蛛丝马迹……

  走完83年的传奇人生,乌老平静地离开人世。6月30日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他的同事们、后辈们眼含热泪送他最后一程。“乌国庆”三个字,从此化作难以跨越的高山、猎猎飘扬的旗帜、一座不朽的丰碑。

  传奇:千锤百炼实战铸就

  对许多摸爬滚打在刑侦一线的民警来说,乌国庆的身影便是“定海神针”。

  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培养的第一代刑侦专家,乌国庆的名字,与一系列大案、难案、要案的侦破紧紧相连——吉林省吉林市博物馆特大纵火案、张君等人系列持枪杀人抢劫案、河北省石家庄市“3·16”系列爆炸案、辽宁省大连市“5·7”空难案、陕西省横山县“7·16”爆炸案、周克华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

  “乌老在现场,我们心里有底。”公安部刑侦局刑侦基础工作处调研员程伟说。

  一次次临危受命,一次次立下奇功。上千起案件的侦破,使乌国庆成为中国刑侦界的传奇。

  谁又能想到,这位“中国的福尔摩斯”,也曾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稀里糊涂”、无从下手。

  当时,上海发生一起妇女疑似上吊案件。在现场,乌国庆认为人是自杀的,而一位老刑警却得出相反的结论。老刑警分析,死者的家离上吊处要经过两块豆地,而这名女子的袜子却是崭新的。这说明,死者不是自己走过来的,这不是自杀,而是他杀。

  要看细节!在此后漫长的刑侦生涯中,这次“失败”时时警醒着乌国庆:纸上得来终觉浅,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绝不简单。

  2007年,山东发生一起灭门惨案,家里女主人、老人和孩子三代人被杀。在案发现场,一包不起眼的咸菜引起了乌国庆的注意。

  经过检测,这包咸菜与被害人家中大缸里腌的咸菜一模一样。根据这包咸菜被丢弃的位置和其他因素,乌国庆分析咸菜是被害人送给凶手的,这名凶手应该是被害人的亲戚。

  按照这个方向,犯罪嫌疑人很快被锁定并抓获。

  一包咸菜、一节电池、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复杂的案发现场,许多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都逃不过乌国庆如炬的目光。他从细微之处发现的线索,往往为案件侦破找到至关重要的突破口,指明正确的破案方向。

  “为刑侦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安部刑侦局局长刘忠义这样描述乌国庆的一生,“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与我们谈起的仍是案子,还有哪起案件没有破,案件侦办中还存在哪些纰漏。”

  责任:给生命以最大尊重

  见惯生生死死、熟悉血腥的气味,老刑警的心往往“很硬”。

  在老伴曹秀彭眼中,乌国庆最大的好处就是“什么都拿得起放得下”“能吃、能睡、还能干”。

  铮铮男儿,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无论多大的案子,何等棘手的案情,同事们看到的总是乌国庆冷静的面孔。

  但在某些时刻,老刑警的心,会很软很软。

  1999年毕业后进入公安部就在乌老身边工作了10年,国际合作局东盟处处长仵建民熟悉他的每一种表情。

  当乌老逝去的噩耗传来,浮现在仵建民脑海里的,是他落泪的样子。

  当时,乌国庆奉命去调查某地发生的一起疑似冤错案件,相关人员已被执行死刑。回来后,乌国庆久久叹息,沉默不语, 泪水在眼圈里打着转。

  这个冤错案件最终被纠正,沉冤得以昭雪。“这是我见过的乌老唯一一次落泪。”仵建民说,“他常常告诫我们,对案件侦破要谨慎再谨慎。我们工作不尽职,就有可能导致一个生命的逝去。”

  凡是犯罪必有现场,凡有现场必有线索。正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乌国庆对现场工作格外执着。

  1997年退休后,被公安部刑侦局返聘的乌国庆仍然战斗在侦破大案要案的第一线。他在现场办案凡事亲力亲为的状态,让人们很难意识到这已是一位退休老人——

  下了飞机火车不先听汇报,从来都是直奔现场;

  在现场要亲自看、亲自摸、甚至要亲自闻一闻;

  盛夏时节,不顾阻拦跳下1米多深的爆炸坑,趴在坑底细细筛查;

  寒冬腊月,带着年轻人一道在刺骨的冷水中清洗爆炸残渣,找寻蛛丝马迹;

  ……

  同事们追忆着,讲述着,感慨着。

  或许在乌国庆自己看来,这些都是“分内之事”。在一次全国公安机关电视电话会议上,他由衷感慨:“曾经有多少次,一边面对的是血淋淋的现场,一边面对的是群众充满悲伤和期待的眼神。我知道,那眼神中充满着对生命尊严的渴求,充满着对公平正义的呼唤,更充满着对党、对人民警察的信任和期望。”

  传承:金色盾牌永不褪色

  乌国庆曾动情地说:“是党的培养,才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时,13岁的乌国庆连汉字都不认识几个。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走出内蒙古茫茫草原的少年,一步步成为刑侦领域的泰斗。

  正是对党、对国家的感恩之情,让乌国庆为刑侦事业耗尽心血,对人才培养格外上心。

  “走不动了,干不了了,他想的是刑侦事业的传承,惦记的是刑侦工作后继有人。”刘忠义说。

  为了将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传授后辈,老人像小学生一样端坐在办公桌前,从零开始学习用电脑,一丝不苟地制作授课课件。

  在一些爆炸案现场的处置中,乌国庆传授的宝贵经验,不仅对破案有用,关键时刻还能“保命”。

  2004年11月,在重庆一起爆炸案的侦破过程中,当地刑侦人员按照乌国庆此前传授的经验,没有打开犯罪嫌疑人家中的卷帘门,而是用切割机将之切开,进入现场后自带电源开展勘查工作。

  经过现场仔细勘查,犯罪嫌疑人分几处放置共20余公斤炸药,引爆装置均与电源相连。现场办案同志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老伴曹秀彭做过统计,退休后,乌国庆的工作强度不减反增,每年出差都在200天以上,“比我上街买菜的次数还要多”。

  这些出差,除了办案,便是在各地授课,培训刑侦技术骨干。

  即使难得地在家停留,乌国庆也总是在总结自己的办案经验,提炼办案指导理论。他主持研究论证了“爆破现场再现法”,能在自杀式爆炸案件的死伤人员中准确查出元凶,并参与编写了《刑事侦查学》《爆炸犯罪对策学》等统编教材。

  “你在挑战中磨砺,在压力下迸发,用自己的职业生涯,见证了中国刑警的成长。从意气风发到两鬓斑白,从一粒种子到参天大树,你深深扎根在你眷恋的这片沃土……”

  2011年,在第四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评选中,乌国庆当选并被授予“终身成就奖”。组委会写下的这段致敬词,正是乌国庆一生的写照。

  金色盾牌,永不褪色。

  打击犯罪的战场上,他功勋赫赫;言传身教之下,后辈正续写辉煌。忠诚的警魂,化作夜空中璀璨的星,照亮新的传奇之路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