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11月5日电(记者魏玉坤、张大川)天刚亮,老严扒拉完几口馍,把灌满茶水的老式水杯揣在腰口,扛着斧头,与老伴寒暄了几句,出门巡山护林。
老严名叫严国仓,今年59岁,是西宁市湟源县前沟村村民。几年前的老严并不穷,家有6亩地,种植小麦、油菜,农闲时外出务工挣点钱,日子过得知足。但2012年老伴查出心脏病,次年手术费花了6万元,花光了老严所有积蓄。2014年,老伴病情加重,去北京做心脏搭桥手术又花了7万元,老严东拼西凑才凑出医药费。手术完了,月月还要抓药,眼看账单一年比一年厚,老严一天比一天瘦。乡亲们也犯愁:“老严啥时候才能还清欠债?”
前沟村曾是个贫困村,平均海拔超3000米,村里有贫困户29户98人,其中因病因残致贫占了大多数。当地脱贫工作以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为抓手,在2016年为贫困户增设生态公益管护岗位。老严是村里的生态公益管护员,主要负责巡山防火,修剪枯枝,清理垃圾,美化村貌。
“国家用力扶我们,自己也要努力站起来。”老严说,虽然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但家里还是入不敷出。2016年,驻村工作队为他们办理了低保和贫困户医疗补助,家庭负担减轻了,日子也不紧巴了,“但脱贫还得靠劳动,不能躺在‘政策温床’上!”
贫困户有脱贫动力,扶贫干部也有劲儿。自2016年以来,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以劳动力入股方式,成立进财合作社,带动全村贫困户种植云杉,当年又为13户贫困户组建21.4亩互助苗圃,建立集体所有的300亩树莓采摘园,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等方式,为贫困户增收。
如今,村民有了五彩斑斓的新“活计”,收入来源也多样化了。以老严为例,2016年他从合作社分到4亩地,驻村工作队免费提供云杉苗,自己只需种植管护,3年后可享受收益;召集村民种植和养护互助苗木,2017年光是互助苗圃分红和务工收入就超万元;从事生态公益管护,年薪超万元;每年,树莓产业园务工和分红收入超千元;2017年,在自家的6亩地上改种沙柳,2年后就可成材;承担村里100多亩苗木的田间管护,每年有1.2万元收入。这样,老严一家年收入近4万元。
“去年,家里添置了冰箱、电视柜,纸糊的天花板也换上了PVC扣板吊顶,终于脱贫了。”没等记者反应过来,老严接着说,“PVC扣板吊顶是用合成材料做成的吊顶,能防潮湿、隔热保温,高级着呢!”
老严家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老伴也越发精神了,不过让老严开心的还不止这些,曾经困扰老严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也被解决了。
前沟村属半浅山半脑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不易生长。老严家背靠荒山,免不了受害。据老严回忆,以前,一遇到暴雨,山上的泥土就冲到家里,院子里常被搅成黄漠漠一片,大门也被泥土封住,“得使出耕地的劲儿才能推开”。
2017年以来,村里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累计投资300多万元,绿化了村周边的超千亩荒山。老严家后面的荒山种上了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泥水再也没来光顾咱家了”。
“着力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绿色经济,让荒坡变绿,农村变得更美,村民也能在生态建设中实现脱贫致富。”前沟村第一书记赵雪彬介绍,去年前沟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近万元,比2015年增长近8000元,如期退出贫困村,村貌也焕然一新,家家门前有树,户户转角有花,村里林木绿化率超80%。
指着一棵沙柳,老严算了笔账:明年夏天,自家的6亩沙柳苗长成,纯收入有1.5万元;自己在合作社的4亩云杉,明年开春也有一批能长成,保守估计能挣2万元。这样,至少能比现在多挣3.5万元。
今年,前沟村在村头举行了首届由村民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老严搀着老伴坐在最前排,跟着舞蹈节奏直摇摆。老严说,明年乡村春晚自己也要登台,“咱也要在新时代精神起来”。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