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阳县天津高级中学的学生在教室内上课(4月23日摄)。
新华社西安5月13日电 题:最坚固的是学校,最漂亮的是民居--汶川地震10周年陕西汉中灾区回访
新华社记者李勇 石志勇 张骏贺
“5·12”汶川地震中,陕西汉中市略阳、宁强、勉县等多个县区遭受重创。10年之后,记者在灾区看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一片欣欣向荣。天津市对口援建的民居、学校、医院,为当地老百姓筑起了美好家园,将幸福和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在积极进行灾后重建的同时,汉中市也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灾区的人们也将灾难带来的惊慌和悲伤放下,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雪中送炭:对口援建筑起美好家园
“天津人可好了,我和老伴给他们送过花生、核桃、香菇,感谢他们给了我新家!”77岁的王定礼如今说起10年前到来的天津援建工作组,还如同说起自己的亲人一般熟悉。王定礼在地震后搬进的新家,位于天津援建的宁强县汉源街道办亢家洞村五里坡安置点。如今,这里家家户户门前铺上了水泥路,村里还通上了自来水。
2008年,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天津市承担了支援宁强、略阳两县恢复重建的重任。天津市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实施全方位、点对点支援帮扶,陆续建成医院、中学、敬老院、集中安置点等9大类295个重建项目。
同样是援建而成的略阳县徐家坪镇徐家坪村上坪安置点,30余栋整齐划一的房屋坐落在马蹄形山坳顶部。10年前的地震中,上坪居民点35户农户中有31户需要重建。在天津大力援建下,灾后半年村民们就搬进了新房里。现在很多村民都在援建房屋的基础上加盖了一层,日子越过越敞亮。
援建让灾区学生们从条件简陋的校舍搬进了依山傍水的现代化校园。走进略阳县天津高级中学和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记者看到,在分别占地135亩和208亩欧式建筑风格的校园内,标准室外体育场、室内体育馆、图书馆、学生宿舍等一应俱全。
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也在灾区拔地而起。由天津援建的略阳县天津中医医院在2012年和县人民医院整合,成为拥有床位600张、职工580人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医院,为全县20余万人提供医疗保障;宁强县天津医院每年门诊量也达到20万人次,配备了核磁共振、CT等高端医疗设备,为周边县区50余万人口提供医疗服务。
春风化雨:自力更生实现跨越发展
陕西灾区10年来一直积极自力更生,突破地理、交通、资源等制约,实现基础设施、城乡面貌、产业经济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汉中市委书记王建军说,由于地处秦巴深山,交通闭塞,汉中市过去发展较慢,欠账较多。灾后重建对汉中市是一次现代化发展的启迪和洗礼。10年来,汉中市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坚持绿色循环和生态宜居定位,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谱写了经济发展、城乡变化、民生改善的崭新篇章。
交通不便曾是陕西灾区最大的发展障碍之一,汶川地震发生后,部分入川公路和铁路受损瘫痪,西汉高速一度成为当时仅有的抢险救援“生命线”。“10年来,汉中市公路总里程由1.3万公里增加至2万公里,境内高速公路里程由206公里增加到573公里,西(安)成(都)高铁穿境而过,汉中城固机场也开通了至北京、上海等11个城市的直达航线。”汉中市发改委副主任金建中说。
借灾后重建机遇,灾区各县不断打造宜居城市,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略阳县委书记杨瑞良说:“地震中略阳城区受损严重,被称为‘站在废墟上的县城’。通过灾后重建和自主建设,略阳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区面积由3.15平方公里增加到6.59平方公里,建成各类休闲广场12个,一座‘宜居、靓丽、幸福’的新县城加速形成。”
“最坚固的是学校,最漂亮的是民居,最现代的是医院,最受益的是群众”--这是当地群众对灾后重建的共同评价。汉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春丽说,汉中市灾后重建规划的3580个项目已全面完成,21.5万群众由土坯房搬进了结实明亮的砖房、楼房。得益于陕西省近些年实施的避灾移民搬迁工程,先后有超过38万人从偏远山区搬迁到交通方便的川道或城镇居住,许多群众用上沼气、自来水、有线电视,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在产业经济方面,灾区也利用自然、人文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略阳县探索发展大山里的“甜蜜产业”,建成蜂蜜灌装生产线和中蜂选育培育基地,力争到“十三五”末实现蜂产品年产值1500万元;宁强县以历史人文、民间艺术等元素,打造了包括青木川古镇游、汉水源生态游特色旅游项目,2017年接待游客394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0.7亿元。
风雨过后:人们开始新的生活
10年前的汶川地震影响了无数个家庭和个人的命运:有人在灾难中失去亲人,有人在不安中完成高考,有人在余震中呱呱坠地,也有人在抗震救灾中成为英雄。10年后,他们都有着不同的生活轨迹,但都不约而同开始了新的幸福生活。
家住勉县同沟寺镇官沟村的“上门女婿”李玉华,在地震中失去了爱人和3岁的女儿。震后,外出打工的他回到家里,悉心照顾着年迈的岳母,也将山里的80岁老母亲接来赡养。现在李玉华一家已经搬到了宽敞的新房里,再婚后出生的儿子也已经牙牙学语,一家五口其乐融融。
地震时在帐篷里备战高考的高三学生辛尔露,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略阳县成了天津高级中学的一名高三语文老师,她说自己的愿望就是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而地震当晚出生在原略阳县人民医院的陈晓雯,现在已是一名四年级学生。稚气未脱的她和同龄人一样幸福快乐地成长着,汶川地震与她的唯一联系似乎只剩下大人们给她取的小名“震震”。
原宁强县黄坝驿乡小学教师王敏,在地震时为了救学生被掉落的瓦片砸伤倒在血泊中,被人们称为“大巴山深处最美女教师”,并被国家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如今的王敏已经成为汉中市幼儿园副园长,她说:“地震让我们珍惜眼前的一切,我们应该用永不懈怠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