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 5月25日出版的第10期《半月谈》刊发记者陈晨、张斌采写的文章《“学生娃”拼基层,谁说不行》。摘要如下:
昔日的学霸,为何愿意放弃大城市走向基层?转换考场,他们经受了哪些历练?
2017年以来,陕西省从全国高水平大学陆续选调了1300余名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其中大多数是硕士、博士。他们的成长经历,给新时代青年干部培养带来有益启示。
基层考场墩苗淬火炼青春
1990年出生的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生夏惠娟,是顶着光环下乡的。2017年夏天,这名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陵区引进的首位清华大学博士选调生,变身成为一名基层干部。
一个“学生娃”,刚来就挂职任副区长,靠谱吗?这是夏惠娟初到杨陵后许多干部心头的疑问。
第一副担子,压得突如其来。2017年8月中旬,周边地区葡萄滞销。喜欢时尚的夏惠娟想到请网红来做直播。当时,许多干部尚不知直播为何物,有人认为这样很不严肃。但初生牛犊不怕虎,夏惠娟真就把这事干成了。广东、浙江的客商被网红牵来,1200万斤葡萄销售一空。
几乎是同一时期,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生杨乐也在铜川市王益区迎来一次大考。区里新建一所标准化高中,立项、报批、参与评审等工作都交给了他。
更多的选调生在最基层的乡村迈出了人生第一步。按照中央文件精神,2018年起,包括博士生在内,陕西将新入职的选调生全部派至村镇工作两年。
“选调生大多曾是学霸,视野宽、脑子活,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不缺书本知识,缺的是基层历练。”杨陵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勇对半月谈记者说,事实证明,熟悉基层后,他们往往更能学以致用。
“我的田野,也有诗和远方”
高学历、名校毕业,是选调生们的共同特征。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毕业时都手握多个一线城市的工作机会。为什么会到基层来?这是所有选调生都曾被问过的话题。
“我喜欢脚踩在大地上的感觉。”1992年出生的厦门大学硕士毕业生崔媛媛如此回答。2018年,她放弃了上海、厦门的工作机会,到西安市阎良区武屯街道广阳村担任村支书助理。
崔媛媛说,驻村两年,她学会了陕西话,和村民一起修路、发展产业,打成了一片,每天过得很充实。“我的田野,也有诗和远方。”
阎良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王晓婷说,阎良制定了“帮带培养、一线历练、大胆使用、关心关爱”的“四步工作法”,为每名选调生选配3名干部作为帮带导师,并结合专业特点,将他们派到扫黑除恶、征地拆迁、人居环境整治等急难险重岗位上历练。
从陕西省委组织部对选调生岗前培训的课程安排中,同样不难看出深意。以2019年的培训为例,授课人有党校教授、十九大代表和县委书记,课程涵盖脱贫攻坚、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主题,补上“基层一课”的意味十足。
更多的课堂在田间地头。见到巨源远时,这名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毕业生正在铜川市耀州区庙湾镇蔡河村的大棚里为贫困户指导香菇种植,裤腿上沾满泥土。不远处有200多座大棚,蔚为壮观。
“我读博时研究的是反贫困,就想亲身参与到脱贫攻坚中。”2年前,巨源远被组织派到庙湾镇抓脱贫。经过调研,他选择香菇作为主导产业,邀请母校专家来规划指导。如今,以庙湾镇为中心的“香菇小镇”已渐成规模,带动900多户贫困户脱贫。
走出象牙塔,在火热实践中成长
不墨守成规,敢啃硬骨头,善于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是许多基层干部对选调生的印象。
2019年11月,夏惠娟接到一个棘手任务,主持重启当地已停止3年的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她引入分层抽样法,制定了“学校自评、全区联评”的评审细则,将教师的业绩水平、实际贡献作为评审基础,并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一条条硬杠杠排除了“打招呼、讲人情”因素,放在阳光下的评审顺利得出乎意料。
在阎良区关山街道北冯村,村支书助理、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毕业生韩志昕倡导成立了“北冯智库”,将村里走出去的企业家、大学教授聘为专家。他还办起培训班,带留守儿童读书、运动,为他们讲述外面的世界。
“村里的设施大棚、绿化带都是小韩出的点子。”关山街道党工委书记高峰说,乡村振兴最缺人才,选调生为基层注入新风和活力,也带动干部转变了作风。
陕西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培养锻炼,是着眼于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战略举措。“需要多搭平台、多压担子,帮助他们墩好苗、淬好火,打牢成长成才的基础。”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