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社会关注 > 正文

马路“开膛破肚”的终结者上线 井盖都难觅踪迹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5-14 17:06:20

  20条地下生命线服务环球度假区

  ■马路“开膛破肚”有了终结者

  ■水电燃气通信等全部依赖管廊输送

  ■全国首条全机械化装配式管廊上线

  管廊航拍资料图。

  未来,当你开车行驶在北京通州文旅区的主路上时,你会发现市区道路上常见的井盖在这里几乎寻不到踪迹,秘诀就在地下纵横交错的综合管廊。

  综合管廊,被誉为城市地下“生命线”,水、电、燃气、通信等城市运转所必需的能源都要依赖这条“生命线”源源不断输送到各个角落。北京通州文化旅游区东至六环路、南至京哈高速、西至通马路、北至万盛南街,是通州“一核五区”的重要组成。在12平方公里的通州文旅区,密布着20条地下综合管廊,其中还有全国首条全机械化装配式管廊。

  地下“生命线”是如何建成的?记者深入探访,全国首条全机械化装配式管廊预制段将于5月20日完成结构施工,而所有20条地下综合管廊将于2021年北京环球度假区开园时投入使用。

  九棵树中路管廊施工现场,工人正在绑扎钢筋。

  火力全开

  综合管廊全部开工

  “将来,通州文旅区的上空不会出现各种纵横交错的架空线,道路的主路上也很少能看得到井盖。”北京建工国通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柳江介绍,通州文旅区1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规划建设了总投资约百亿元的基础设施项目,涉及市政道路55条,总长度约61.5公里;雨污水等随路管线共130公里;综合管廊20条,总长度约22.5公里;跨河跨线桥23座。

  “本着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综合管廊是最先启动建设的,20条地下综合管廊已全部实现开工。”柳江介绍,如此大规模地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这在北京还是首次。特别是,20条地下综合管廊中,从支线管廊到单线管廊,从单舱管廊到五舱管廊,几乎所有的管廊结构形式都已覆盖,复杂程度也属罕见。

  远端监控平台时刻盯住管廊

  在地下8米深处,有5个并列排布的洞口,从第二个洞口往里,台阶的底端是一条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长廊。幽深的长廊3米来宽,白天时也见不到什么人迹,只有两侧尺寸不一的管道在静静地延伸向远处。

  曹园南大街管廊结构已显现。

  “这就是通州文旅区最先开工的综合管廊——曹园南大街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它的开工,也标志着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的通州文旅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启动。”负责管廊规划建设的北京建工国通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副部长张扬说。

  从路网示意图上的一条线到映入眼帘的成型管廊,张扬已经在曹园南大街的地下忙碌行走了三年,可每次看见这间地下的“房子”,张扬依然觉得开心不已。“这是条五舱室的综合管廊,包括电力舱2舱、水信舱2舱和燃气舱1舱,而咱们所在的是水信舱II舱,管道断面较大,所以舱室也较宽。”张扬指着脚下的地面告诉记者,左右两侧管道中间约1米来宽的路面,就是供工作人员通行的检修通道。“我们通过BIM+GIS技术,将所有的管廊信息都数字化后上传至远端的监控平台。未来,一旦远端的监控平台发现任何问题,工作人员就可以按图索骥,找到相对应的里程段并进行维修,再也不需要将马路‘开膛破肚’了。”

  技高一筹

  全国首例全机械化拼装管廊实施

  5月6日,将军府东路管廊正在进入结构完工前的冲刺。

  地下的“房子”是如何建成的?在采访中,位于北京环球度假区东北方位的将军府东路地下综合管廊,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将军府东路地下综合管廊用上了最自动、最先进的装配式工艺,通俗地说,就像“搭积木”盖房子一样。这是北京市首个装配式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也是全国首例采用全机械化拼装施工技术实施的装配式管廊。

  在施工现场,将军府东路地下综合管廊技术负责人卞正涛给记者解答了管廊拼装的谜底。卞正涛介绍,重20吨、相当于3头非洲成年大象的单节预制管廊构件,先通过汽车吊放至基坑内,再被置于类似电动轨道台车的运输拼装设备上,通过“台车”的运输慢慢靠近管廊主体结构,完成对接。对接过程中,“台车”搭配的主控电脑会实时校准构件的轴线高程位置,确保构件与既有主体结构接得严丝合缝,而现场的3名工人仅需要对构件的位置偏差和连接进行辅助调整。

  百米管廊三个工人八天安装好

  如此,省去了支模板和混凝土浇筑环节后,3名工人仅用1个半小时,便可将一节长2米、重20吨的预制管廊构件稳稳对位拼装。也因此,施工现场没有成堆的钢筋模板,也没有工地常见的轰鸣机械声和飞扬的尘土,只有一台汽车吊和一套综合管廊运输拼装设备。

  “每一节预制构件都遵照相同的流程,一节一节就像‘接龙’般拼接出一段综合管廊的主体结构。”卞正涛统计过,一节预制管廊拼装平均用时1.5小时,3名工人一天可以完成6节管廊拼装,则一段100米长、50节构件的管廊结构,只需8天半即可成型。作为对比,如果采用混凝土现浇方式,同等长度的管廊施工,要30多个工人忙活一个多月。两相比较,每百米管廊的施工时间节省近一个月不说,所需工人数量也只是现浇工法的1/10。

  “您瞧,将军府东路地下综合管廊2018年9月才开工,5月20日就能完成预制段的结构施工,如此高的效率都得益于预制拼装技术。”

  攻坚克难

  八易其稿定下“S形”管廊建设方案

  萧太后河管廊施工现场,塔吊正在运输模板。

  通州文旅区的20条地下综合管廊中,还有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那就是位于萧太后河“S形河道”下方、横穿北京环球度假区的萧太后河南街地下综合管廊。

  “这是整个通州文旅区范围内施工难度最大的地下综合管廊了。”说起这条管廊,工程技术部副部长张志飞印象深刻。因为整条管廊呈现出S形,张志飞和同事们便简称它为S路管廊。

  张志飞告诉记者,S路管廊的建设难点在于不仅要两次穿越河道底部,还要同时上跨地铁环球影城站和下穿一座连通大桥。“你可以想象一下,管廊修在地铁结构顶板上,管廊上面是路面,路面上又是大桥,整整一个四层结构,每一层中间的空间又很狭小。”张志飞介绍,运营中的地铁会带来震动波,为了防止震动波波及到管廊,管廊和地铁结构顶板之间必须有一个缓冲层,“就像是在两者中间夹上一层海绵,让管廊不会因震动而开裂。”

  张志飞介绍,为了解决S路管廊上跨和下穿并行的难题,从2016年9月起,整整一年多的时间,设计部门八易其稿,一直到2018年年底才最终找到了一个完美的方案,“让管线穿着连通大桥桩基之间的桩缝而行,并在管廊底部和地铁结构顶板间留出30厘米的缓冲区。”

  九棵树中路管廊施工现场,工人们一片忙碌,正在进行着结构施工。

  最新进展

  力争年底全部实现结构封顶

  记者注意到,除了高科技外,20条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也不乏人性化的设计。就拿为管廊通风而设计的地面风亭来说,20条地下综合管廊的风亭,不到一人高,风亭外还装饰有绿色的预制板和绿叶造型的格栅,掩映在绿篱中成了城市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过去,地下综合管廊的风亭都是一个2.5米高、8米长、1.5米宽的‘大箱子’,放置在地面上很不好看。为了避免对道路景观的破坏,我们特地进行了改造,将风亭的高度压缩到90厘米,从‘大箱子’变成了‘宅盒子’,掩映在植物里就不显得突兀了。”张志飞透露,数量并不算太多的风亭,全部都是定制化加工而成,“可以说是特供给通州文旅区的。”

  柳江透露,按照目前的工期安排,力争到今年年底实现22.5公里管廊的结构封顶,于2020年10月完成建设,为2021年春天开园的北京环球度假区提供服务。“到了后年,通州文旅区的面貌将焕然一新。”

  关键词释义

  综合管廊就是一栋地下“房子”

  住在老旧小区的人都熟悉,楼栋的地面之下埋着水、电、燃气等各种各样的管线,如果需要对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改造,第一步就得想办法将地下的管线挪移走。

  地下综合管廊的出现,就是解决马路反复“开膛破肚”的烦恼,将水、电、燃气等市政管道都集成在地下空间内。这既可以集约利用土地和地下空间资源,减少“马路拉链”,也能增强管线运行安全可靠性,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地下综合管廊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一个地下的方盒子,更是能连通四方的综合枢纽。” 柳江给记者打了个比方,就像我们在地上盖房子前需要先考虑谁来住、多大面积最合适一样,地下综合管廊就像是一栋地下的“房子”,需要几个舱室、每个舱室多大合适,也都得一一提前进行规划,“要根据周边区域的供热条件、燃气电力需求、过路电缆等因素进行清晰准确地计算,可不能等所有人都搬进去了才发现房子布局不合适。”

  数说管廊

  2020年将有200公里地下管廊

  作为新生事物,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正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进。

  来自北京市城管委的最新数据,截至4月末,全市开工建设的管廊已有130公里,投入运行的管廊一共有3处,包括保险产业园管廊、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管廊以及2019北京世园会综合管廊。按照规划,到2020年,北京要建成150公里到20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而到2035年,北京的地下综合管廊将达到450公里。(记者 赵莹莹 文 赵莹莹 祖戈 摄)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