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 题:记者手记:一个“暖”字里到底流淌了什么
新华社记者安蓓
随着北方冬季的来临,这一次,我们报道的视角转向供暖。
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展开了系列调研。从国家部委到一家一户,从地方政府到各个企业,我们发现,小小的一个暖气片,事关能源消费和百姓生活,连接国计与民生。
在各地调研采访中,我们切实感受到北方的天更蓝、空气更加清新,体会到村民供暖能源从散煤换成清洁高效的天然气或电力时的喜悦,但也看到一些居民小区因供暖温度不够、纠纷难以解决的烦恼与苦闷;
我们与政府官员面对面,了解政府对于“温暖”和“清洁”如何平衡的思考,跟踪供暖能源保障、供暖体制改革乃至城市服务等方方面面工作的进展,亲眼看到各个部门、地方、企业如何统筹协调,去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或困难……
不同的视角,让我们理解一个转型大国选择清洁供暖之路的决心和不易,深刻体会到“民生无小事”的千钧重量,也引发我们对经济发展模式、社会治理等诸多思考。
如果说能源供应是供暖问题的一端,另一端则是送热。千头万绪,细枝末梢,每一条线的终点都是百姓家庭。供热领域高度市场化,供热模式极为多样,供热环节格外复杂,个体感受千差万别,这都给我们的调研采访带来不少难度。如何不被个体纠纷牵着鼻子走,进而拨开迷雾,抓住本质?中国地域广阔,供热受历史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深刻,如何在复杂的利益格局中把握大势?
一次次采访,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思考,视野不断拓展,思路更加开阔。
我们的报道中,呈现了“全力以赴做好供暖保障”“供暖版图嬗变”“做好绣花功夫”等视角,通过我们的报道,让受众对我国复杂的国情、政府的民生价值考量多一些理解;让百姓的关切和呼声传递出来,得到政府更多的关注、回应和有针对性的解决。在政府与百姓的双向互动中,民生得到不断改善。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