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举国同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荣耀。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迈步走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各地又将如何砥砺奋进,争取更大光荣?人民网特此推出“守初心·启新程”系列报道,说变化,聊规划,看各地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描绘新时代的发展蓝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过去一年,四川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接近2万亿元,科技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9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到1248亿元……与五年前相比,四川创新能力全国排名提升了五位,科技创新全力支撑四川经济稳定向好,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加强。
进入新发展阶段,四川也进入了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期。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川蜀大地,拉开了进一步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序幕。
两个“主引擎” 驱动区域协同创新
构建以成都和绵阳为主引擎、成都都市圈为主承载、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为重要支撑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决定》在规划全川创新格局时,将主引擎锁定为成都和绵阳。
成都,有四川省近三分之二的科技创新平台和超过一半的研发人员。全省近七成的有效发明专利、超六成的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均来自成都。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成都必挑大梁。
图为天府实验室。黄尚斐摄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成都下一步重点抓的着力点。成都方面透露,提升城市创新策源能力,需要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只有拥有汇聚全球一流创新资源能力,成都才真正可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拥有一席之地。仅就成都和四川谈创新,是没有办法成为创新策源地的。”
基于此,6月7日在成都正式挂牌的天府实验室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建设面向全球的开放创新平台。天府实验室,将聚焦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规划建设,成为提升四川省源头创新能力、引领产业与社会发展、覆盖创新全链条的综合创新类科研基地,成为四川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重大科技创新基地。
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正式启用;成都超算中心投入运营;全国首个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华西医院转化医学综合楼启用……近年来,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成都建成,成都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正乘风破浪,不断提升。
绵阳,是一个老牌科技城。两院院士人数占全省一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长期保持在6.5%以上,居全省之首,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西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15所,另有为数众多的研究中心。如今,这座城市正处于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期。
7月5日,中共绵阳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绵阳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对全市创新发展作出系统谋划。
培育创新主体,绵阳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抓手,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目前,绵阳正推进核医疗健康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发挥核技术应用、北斗卫星应用、空管系统等领域的优势,努力将创新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位于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二期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绵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首台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正电子药物制备中心落成,标志着我国核医学高端设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我国核医学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在首台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正电子药物制备中心落成仪式上,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思进如是说。
当天推出的医用回旋加速器,是绵阳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结出的又一硕果。它标志着发达国家对这一核医学影像关键设备的垄断从此打破,我国核医学事业在自主可控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核医学高端装备自主创新达到新的高度。
绵阳持续抓好创新主体、创新平台的培育,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行动,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成长,从而不断激发创新活力。2020年,绵阳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06家,总数突破446家。
向“智造”转型 老工业城市谋划高质量发展
德阳,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自“三线建设”时期开始,长期享有“重装之都”的名号。进入新时代,重装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考验。《决定》的出台,让位于两个“主引擎”间的德阳,迎来创新发展的春风。
因与成都、绵阳地缘相近,德阳在转型过程中,企业集群化发展、协同创新更加便利。例如,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汽),就与国机重装联合研制1000兆瓦及以上核电机组常规岛汽轮机焊接转子,有力推进了核电技术国产化进程。
东汽厂区广场一侧,矗立着被东汽人称为“争气机”的国内首台自主研制的30万千瓦机组火电机组模型。东汽供图
走进东汽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流水生产线上,工人师傅熟练地操作着数控车床,完成对各类零部件的铸造、加工、冲压生产。一切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这里,一年365天机器不停运转,工人轮班坚守,缔造着“大国重器”。
2009年,东汽组建科研团队,正式启动国内首台F级50MW重型燃气轮机自主研制工作,并给予该项目内部代号“G50”;2020年11月,“G50”实现满负荷稳定运行,效率和能耗控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今年,“G50”已完成首台示范机的设计、制造和试验,预计2022年投入示范电站运行。
“用十余年时间攻克燃机技术难关,值得!”东汽电站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张晓东说,燃汽轮机应用领域广,航空、船舰和机车动力乃至发电都会用到。实现燃机高温部件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可以打破国外企业在价格上的暴利,让价格下降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
东汽,是德阳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缩影。
第二届四川装备智造国际博览会现场。人民网 王波摄
7月28日至30日,以“创新驱动·数智赋能”为主题的第二届四川装备智造国际博览会在德阳举行。德阳通过此次博览会,加强与国内外重型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的联系,促进交流,加强合作,提升在全球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的头部地位,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促进整个中国重型装备产业集群从中低端向高端升级。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战略机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传统产业系统性变革、重构式创新、智能化转型,打造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德阳市委书记靳磊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德阳正致力于实现老工业基地城市的智造梦想。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驱动轮”一起转
坚持深化科技创新与强化制度创新相协同,《决定》在谋划之初,就明确了让两个“驱动轮”一起转的原则。
成都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供图
今年,成都高新区在全国率先试点开展“金熊猫创新积分”工作,发布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规划纲要,实施新型研发机构“岷山行动”计划,旨在通过“揭榜挂帅”,积极引入国内外顶尖科技创新团队或科研机构。6月,首批6个项目成功揭榜,给予项目资金支持约4.5亿元,其中单个项目最高支持近1亿元,支持力度空前。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下,成都高新区“两个轮子”一起转,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创新型企业加速发展壮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先导药物已经建立起大规模的小分子DNA编码化合物库,正在建立小分子核酸药物开发平台;
齐碳科技自主研发出纳米孔基因测序仪,预计年内实现量产;
美益达医疗自主研发的三类医疗器械“可吸收颅骨锁”已通过“同品种首个”注册路径进入CMDE审评;
成都拟合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凭借“硬件+内容+服务+ AI”的智能健身理念与产品“FITURE SLIM魔镜”,成为居家智能健身领域广受青睐的品牌……
据统计,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聚集各类企业超16万户,其中科技型企业超5万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705家;有上市及过会企业50家,其中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6家;实现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35.5件,有效发明专利累计达22420件。
遂宁经开区全景。遂宁市委宣传部供图
“厂内事务园区不插手,厂外事务企业不操心”是遂宁经开区的服务承诺。该区创新推出“两线工作法”,即:开微信工作群线上“问诊把脉”、现场办公线下“对症开方”,助推企业跑出“加速度”。
每个月,园区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都会与企业“面对面”,了解企业需求,将企业的问题列清单、建台账,挂号督办,办结销号,从招工、用工到园区配套等,事无巨细。
志超科技(遂宁)有限公司一负责人讲述了一个细节,“为推进公司二期项目建设,经开区主要负责人前后两次写信与公司总部沟通协调。”
此外,遂宁经开区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在遂宁率先推行工业项目“承诺制”容缺审批试点改革,开辟招商引资项目注册登记“绿色通道”;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一站式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和限时办结,促进行政审批提速30%以上。
在创新机制的保障下,2020年,遂宁经开区国家基础电子元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成功跻身“国家队”。遂宁经开区,正在实现由“制造”向“智造”转变……
“十四五”开局之年,科教大省四川正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坚持服务国家全局与推动地方发展相统筹、深化科技创新与强化制度创新相协同、激活资源存量与做优资源增量相促进、发挥政府作用与激发市场活力相结合,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破浪前行。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