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新闻 > 正文

学生自杀是应试教育惹的祸?这些教育批评很忽悠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2-25 08:14:01

  原标题:爸妈成功学 盘点那些忽悠人的教育批评

  2017年到了尾声,盘点一下舆论圈里圈外的教育观点,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那些但凡给教育扣上“应试教育、愚蠢教育、违背人性、反教育、反常识”等帽子的文章及其观点,言辞越激烈越能吸引粉丝点赞,故事越离奇越是流量汹涌。而此时,事物发展的基本逻辑、教育的本质规律都无需顾及。

  其实,教育言说,或教育片断感悟,或教育评论,或教育著作,无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理应对教育有所裨益,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教育。然而,现实中很多教育言说起反向作用,使教育工作总体氛围变差,矛盾加剧。对美好教育的追求,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家长殷切的希望,然而现实中大多家长并不能如愿。因而各种教育言说中只要你罗列教育不良现象,总能唤醒大家对教育的不良体验,引发围观。下面就常见的非常有“号召力”的教育谬论作些辨析。

  误区一:回归常识才能做好教育?

  呼吁“回归常识做教育”的“教育家”“评论家”犹如过江之鲫,见多不怪。显得“众人皆醉我独醒”。

  然而,教育学的许多观念和说法不是像自然科学中的概念那样有清晰精确的定义和判断,通常只能是描述性的。被认为是常识的一类说法,有许多是习非成是,或不正确或不全面或包含自相矛盾。

  类似于“勤有功、嬉无益”之古训,似乎很正确,但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于儿童成长有特殊的意义,这就是常识与科学相区别之处。

  现在一些批判性的论断,已形成共识,但经不起推敲。礼教杀人?著名的哲学家贺麟问“自由、民主”不杀人吗?八股文是僵化无用的代名词,但事实上它也是语言表达形式的一种精致化,作为衡量语言水平的尺度,不见得输于语文的标准化考试。

  辨析:教育就是生长,生命的成长就是不断成熟与进步,然而事实上这种进步并不是线形的,知识获得的同时是好奇心与想象力的退化。知识不重要,智慧重要,但智慧能教吗?成功不重要,幸福重要,但失败的人生,如何体悟出幸福呢?失败倘可以享受,那人生又何须奋斗呢?考得好不重要,发展得好才重要。但发展为什么要排斥考试呢?某所学校考得好,便有应试教育的嫌疑,这也是社会共识啊。阿Q认为凡和尚一定与尼姑有私情。这两种思想方法不是也很一致吗?

  有些所谓常识,前提就错,像某老师的学校医院比较论,医院优于学校论,本身便不合于常识。病人不交钱,医院一定拒之于门外。学生交不起费,学校一定得设法不让他辍学。好学校与好医院谁更人道?但能这样比较吗,虽逞一时口舌之快,然则于改进教育有益吗?

  此外,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智力的开发越早越好,儿童成长过程中错误犯得越少越好,学生受管制越少,自由活动的天地越广,创造性思维越发达等,好像也并不尽然。不同的学生成长方式不同,甚至相左。又如“不跪着教书”,好像有人要他跪,或别人都跪着,他偏不,有傲骨!推而广之,营业员、清洁工、护士、驾驶员等各行各业,谁都不应跪着呀!但如果大家都高傲地说,我是不会跪着服务的,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这无非迎合了社会上的一种民粹情绪,以博取民主斗士的美誉,所以常以“常识”之名反科学。著名教育学者吕型伟说过:“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愿教育学者们摒弃简单归因等逻辑谬误而把求真求是作为教育的“常识”。

  误区二:状元成不了气候?

  拿状元说事的教育评论太多了,以此来抨击教育,结论就是中国的教育是反教育,他们说的“其实中国古代的几乎所有的状元,在人类文明的贡献上,几乎都是空白的,状元除了做大官发大财,必要时当当汉奸外,至今没有发现一个状元有什么像样的文学或者思想类著作,也没有发现有一个有过什么创造发明,甚至连一篇什么像样的文章都没有留下来。

  这真是中国科举制度的悲哀,也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教育的悲哀。

  辨析:这些话经得起推敲吗?

  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几乎所有”就是这些评论举证的论据!

  显然这就是典型的简单归因了。

  我们先看看这份名单:唐宋八大家的曾巩,还有文天祥、王维、柳公权、郭子仪、贺知章、杨慎、张居正、申时行,这些都是状元,可以说他们没有什么思想或文学著作吗?

  近代的张謇,清末最后的状元,既是民族工业的开创者又是教育家,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以及诸多中小学校,规划了南通城的蓝图,建了公园、博物馆、刺绣研究所,且拥护维新、立宪,反对袁世凯称帝等。

  即使今天,几人能及?这些教育评论总一概而论,以偏概全,看似深刻,实则片面过激。没有什么意义的高见,只会把水搅浑。

  也用不着拿所谓的现代高考“状元”说事,更不能用“状元”来说明教育已走入死胡同——

  其一,我们的教育并不是为状元而教,但只要有高考,必然会有区域的“状元”产生,这是很自然的,并不能得出我们的教育已走入死胡同之结论。

  其二,一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取得成功,并不与学习成绩完全对等,因为成功的背后既有智力的问题,还有家庭背景、机遇等原因。

  其三,状元与其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是一个团体,某些个体成为状元也有其偶然性,就日后工作中的成就来说,这部分人事业成功机会整体较大于学习较逊的学生,这是公认的。“状元”个体不具完全代表性,拿状元来证明中国教育不行实属荒谬。

  也许,片面读书的极致是状元,不读书的极端是文盲,二者比比看呢?中国6000万贫困人口,有几人是状元?穷凶极恶的罪犯几人是状元?按比例算算。

  反过来说,考得差就一定未来发展得好吗?不进入当下的教育体系,又到哪去呢?取消考试或不参加考试真的可以更有创造力更幸福?曹雪芹之所以能写出红楼梦,是因为非状元吗?二者有什么关联呢?

  许多想法是好的,说起来振振有词 ,但实施起来就很荒谬!无师自通、不劳而获、轻松愉快、个性鲜明、创造力旺盛 、一个苹果就能砸出牛顿,又何必花这么多钱办教育呢?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两全其美,那么山沟沟失学儿童应该最幸福。

  只能说,此类拿状元说事的教育评论,表面上很有道理,实则是乱弹琴,其结果,只能是误导家长教师与学生,让大家莫衷一是更加焦虑。

  误区三:学生自杀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学生自杀,首先我们要沉痛哀悼逝去的生命!但教育评论应基于事实,不能归因谬误。学生的自杀原因是多方面的,无外乎三方面原因:其一,文化主导型。类似于以死明志、赌气等;其二,意义主导型。对生活的意义的认识,认为生活失去意义了;其三,压力主导型。学业繁重等,崩溃之死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其中之一的原因与本质的原因不能混为一谈。也就是说,作业负担过重、应试教育等并不是学生自杀的充分原因。同样,学生自杀的地方,也可以来区分相应的责任,如果死在家里,则大多是家庭的原因;如果死于学校,则学校、教师或多或少担有责任,但责任的大小要基于事实与法律,须合情合理。

  辨析:倘若简单归因,给教育扣个吃人的帽子,确会引起很多家长的响应,可以将此事件矛盾的焦点集中到教育上来。

  而事实上,学生自杀一定是教育的问题了?一定是应试教育的问题了?冷静下来,谁都不会这么简单下结论。教育言说者不应轻率的归纳,自我栽赃。教师的工作压力本来较大,承受了很多本不该由学校或教师承担的非教育责任,将各种学生的自杀原因指向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这对教育是一种伤害,对教师职业也是一种伤害。而事实上,现在谁能区分哪个是应试教育,哪个是素质教育?哪个是平庸的教育,哪个是非凡的教育?哪个是聪明的教育,哪个是愚蠢的教育?大家谁也分不清。用说不清的概念来评论,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效用,那就是可以混淆视听。

  新闻上不见报道,是不是就是压制呢?总是去猜想后面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压制,这有何意义。凡此类新闻是不是一定要大张旗鼓地报道?以前学校、幼儿园门口的砍杀学生案件大肆报道后,这类事件层出不穷,这里是否有暗示作用?同理,学生自杀要一概见诸报端,那对中小学生会起到什么暗示作用呢?现在教育评论当中,总有那么多人不讲基本的事实,观点先于事实,立场强于逻辑,看似愤世嫉俗实则逻辑混乱,只能使问题复杂化。(胡加良 作者为浙江省督学,义乌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