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3月22日电 题:振兴立潮头 百姓尝甜头——“改革之花”盛开在江淮大地
新华社记者姜刚
又到一年春耕备耕时,江淮大地农业生产进入关键时期。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记者在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采访发现,这个省发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处处盛开“改革之花”,推动乡村振兴“开花结果”。
“结构”改了,效益高了
探索稻田养虾种养模式、推广优质粮食品种……淮南市寿县的农业结构调整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尝到甜头的群众谋划着“大干一场”。
“跟原来只种水稻相比,搞稻田养虾的收益高多了。”站在田边,寿县隐贤镇太平街道种植养殖户曹思先高兴地说,原来只种一季水稻每亩地收入1100多元,去年搞稻田养虾收入达3000元左右。
敢于“尝鲜”的曹思先并不打算“收手”。技术成熟了,稻虾销路也不错,加之政策鼓励,他寻思着再扩大稻田养虾规模。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之年。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获悉,2018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在位于阜阳市颍上县的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稻鸭萍共育试验示范基地,水稻虫子主要靠鸭子捕食,杂草容易被鸭子连根拔起吃掉或腐烂后成为水稻有机肥,实现绿色种植、绿色养殖。
颍上县金唐庆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应利是绿色种养模式的践行者。“去年我们1200亩地推行稻鸭萍共育,政府每亩地补助100元,是近几年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罗应利告诉记者,普通米2元/斤,合作社加工的米能卖4元/斤。“合作社跟企业对接网络销售,这里的鸭子一只卖到85元,比普通鸭子多25元。”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带动下,安徽省2018年建立优质水稻、小麦专用粮食生产基地1455万亩,增长3个百分点。新增稻渔综合种养70万亩,总面积达160万亩,居全国第二位。
“血脉”通了,发展快了
在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新时代家庭农场门口,印着“奶油草莓熟了,一起去摘草莓吧!”的横幅很显眼,吸引游人前来观光采摘。
“每天都有不少人来采摘,一斤草莓25元,忙的时候一上午能卖1000元左右。”正在给草莓称重的80后农场主杨伟说,去年7月,他用“股权证”办理10万元抵押贷款,新添了12个大棚,扩大优化观光采摘的草莓品种,很快就尝到了丰收的喜悦。
作为“探路先锋”,由小岗村创新发展公司、中国农业银行凤阳县支行、凤阳县中都融资担保公司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对小岗农民实行全域授信,发放“兴农贷”,破解融资难题。
目前,“兴农贷”在安徽已累计发放30户、330万元。
正在江淮大地推行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有效盘活了“沉睡”资源,为“三农”发展打通金融“血脉”。
改革创新,试点先行。“安徽省有10个县(区)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入股和抵押贷款等工作。”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华说。
截至去年底,10个试点县(区)农地抵押贷款余额16.2亿元。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创新探索还很多。2018年,安徽省加快推进农业担保体系建设,为5908户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24.3亿元,“劝耕贷”业务实现农业县全覆盖。
“路子”准了,腰包鼓了
2018年村里首次分红,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1000万元;今年春节以来,农副产品配送中心与8家单位合作……谈起村里的变化,宣城市宣州区花园村党总支书记李开富打开了话匣子。
将集体资产一分了之,还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如何改变集体资产说起来“人人有份”、实际上“人人无份”的状态?……几年前,花园村探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并试点“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被誉为“安徽股改第一村”。
在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后,花园村开展清产核资、股份设置等工作,成立公司实行村集体资产自主经营。“这家公司经营涵盖老年公寓、酒店、餐饮和农副产品配送中心等领域。”李开富说,村民人均收入从6年前的5200多元增加到去年的2万多元。
花园村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先行者”。2018年,安徽省提出,实施改革创新驱动工程、新产业新业态提升工程等“十大工程”,其中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三变改革”。
截至2018年底,安徽省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基本结束;5856个村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人均分红100元。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基层党建标准化试点、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改革之花”盛开在江淮大地。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教授常伟表示,实践证明,近年来,安徽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断释放红利,推动乡村振兴“开花结果”。
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安徽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7%。农村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比上年缩小53元,扭转了绝对差距逐年扩大的局面。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