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共和国“第一号烈士”段德昌:毛主席亲笔为他签发烈士证
在为共和国牺牲的千千万万先烈中,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给段德昌签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烈士证。段德昌与伟大领袖毛泽东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毛主席亲笔给段德昌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烈士证。
毛主席亲笔为他签发烈士证
共和国“第一号烈士”段德昌
■孙卓清
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36位军事家之一;他与贺龙、周逸群一起创建了湘鄂西苏区;他是彭德怀元帅的入党介绍人和革命引路人。他,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军长段德昌。
在为共和国牺牲的千千万万先烈中,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给段德昌签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烈士证。
1955年授军衔期间,当彭德怀提到段德昌时,毛泽东主席两眼泪花,他不停地自言自语:“段德昌!段德昌!”此情此景,彭德怀和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一起陷入了沉思,汇报不得不改日进行。
他与伟大领袖毛泽东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为何毛主席对他如此惋惜和动情落泪?
毛泽东与段徳昌三次相遇后成为知己
南县初识。1921年春天,洞庭湖的南县绵绵春雨初停,万物披上了淡淡阳光的新装。毛泽东以省督学身份从省城长沙来到段德昌所在的南县高等小学了解情况,段德昌告诉毛泽东:“经过五四运动后,许多从外地求学的青年纷纷回县投身教育,希望革除旧弊,大力倡导新学……”
毛泽东聚精会神地听着,时而沉思,时而兴奋,这位思想进步、心向革命的段德昌介绍的南县教育情况,使他深感国民教育之重要,改造中国之任重道远。毛泽东从包裹里拿出最新出版的《新青年》等刊物给段德昌。段德昌欣喜地接过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书翻看着。他笑着对毛泽东说:“我母亲早逝,靠祖母抚养成人。父亲留学日本后长期从政外地,回来时也带些好书给我看,比如《天演论》《民约》等,和你送我的这些书一样,是我最爱读的书。”
毛泽东与段德昌越谈兴味越浓,直谈到晨曦初露。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与旧世界斗,要靠我们这一代人。重要的是我们青年要学会各种各样既文又武的方法,去组织广大民众起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第二年,毛泽东给段德昌寄来了一封信,信中提议段德昌到长沙去读中学,以便投身于省城的革命活动。于是,段德昌高小毕业即考入了长沙雅各中学。在长沙时,段德昌与毛泽东经常会面,聆听革命教诲,参加革命活动。
1924年,段德昌与何长工共同在湖南省华容县南山创办新华中学,并担任学校副董事长兼教务部长、英文教员,开展新式教育,实践毛泽东曾在南县考察国民教育时阐述的教育思想。
广州重逢。1926年春,毛泽东在去李富春为班主任的中央政治讲习班回来的路上,与段德昌相遇,虽然在暮色沉沉之中邂逅,两人仍然熟悉地认出了对方。毛泽东忘情地与段德昌热烈拥抱,良久,毛泽东邀请段德昌到寓所畅叙。
原来,经毛泽东通过中共湘区委员会派入黄埔军校学习的段德昌,刻苦学习和训练,被周恩来等师生誉为“文武全才”。“中山舰事件”后,段德昌因为具有共产党员的鲜明斗争精神,被蒋介石下令开除出校。
毛泽东听段德昌说完了别后的情况,充满希望地说:“德昌弟,为了组织千千万万的工友农友拿起武器开展革命斗争,建立我们无产阶级的政权,你就到李富春同志为班主任的中央政治讲习班去学习吧。由周恩来推荐,我来介绍,你看怎么样?”段德昌高兴地点了点头。
此刻,在毛泽东的眼里,段德昌已不是当年在南县看到的那个向往革命的稚嫩学生,而是一位在革命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斗志更旺、方向更明的坚强战士了。
武汉夜谈。1927年春,毛泽东在武昌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革命力量。段德昌和彭德怀随北伐军已进驻在武昌。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毛泽东窄小平房的前门响起了“笃笃”的敲门声。听到有人问:“润之先生在家吗?我们是他的老朋友,特来探望他的。”
毛泽东一听老朋友来了,连忙放下手中的笔,起身迎出去。
“哦哟,是你们啊!真是贵客临门呀!”毛泽东欣喜地一手握着段德昌的右手,一手握着同来的彭德怀的左手。
彭德怀对毛泽东说:“润之兄,德昌现在是国民革命军第35军第1师政治部主任兼《北伐周报》主编。”
“想不到这么快又见面了,德昌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毛泽东感叹道。
毛泽东继续说:“你们两位现在都比我强哩,手中都掌握了不少枪杆子,这些枪杆子可不能放松哟,今后革命就要靠自己手中的枪杆子……”
段德昌接过毛泽东的话道:“对,革命武装是从无到有的。”毛泽东称赞地点点头,又对段德昌说:“德昌,听说北伐军总部有嘉奖令,是通令嘉奖你在指挥北伐战争中所立功绩的?”段德昌答:“听说老蒋很不情愿签发对我的嘉奖令,他对身边人员说,为什么像段德昌这样的能人都跑到共产党里面去了?!”
毛泽东与段德昌等谈起了古今中外的军事思想和著名战例,分析了中国革命形势,对未来革命进行了展望,一直谈到金鸡报晓。后来,段德昌以国民革命军第20军第3师第2团党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失败后,段德昌受周恩来的指示,遵照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确定的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转入鄂西农村领导和开展武装斗争,点燃了荆江两岸的革命烈火,开辟了洪湖根据地。1928年春,中央派贺龙、周逸群到达湘鄂西,段德昌与他们一起建立了以洪湖根据地为中心的湘鄂西根据地。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毛泽东在江西瑞金主持了各革命根据地代表参加的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向大家介绍了湘鄂西苏区的代表段德昌。此次大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段德昌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常胜将军,“无段不胜”
“有贺不倒,无段不胜。”这是湘鄂西的一句民谚。贺龙是红二军团的一面旗帜,他能维系军心,鼓舞士气,只要他在军中,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面临何种艰难险境,部队都能败而不溃,屡挫屡奋。而段德昌是湘鄂西根据地最主要的战将和战役组织者,洪湖苏区所有的胜仗几乎都有他的功劳。
1932年春,段德昌的军事生涯绽放出炫目的光彩。
这年1月,红3军恢复师级编制,下辖红7、红9两个师和一个独立团。1月中旬,红9师奉命出击襄河北岸,寻找战机。19日,红军计划围点打援,袭击皂市。皂市位于京山与应城之间,是国民党安在襄北苏区的战略枢纽。敌第48师与段德昌交手多次,从未讨到便宜,他们判断红军攻皂市意在诱敌,拒不出战。
一计不成,又施一计,段德昌乘胜兵指应城。红9师在汉川独立团的配合下,分割包围应城西南的陈家河与龙王集两个制高点,攻势甚急。如果这两个据点丢失,应城将无险可守,应城侧后便是武汉。国民党湖北省政府主席、武汉绥靖区主任何成浚急调孝感、花园两地第4师的第12旅张联华部前往解围。张联华不知深浅,督军急行军赶往战场,几千人的部队被拉成一条长龙。
26日,段德昌率部攻克陈家河,解除后顾之忧,然后乘夜埋伏于龙王集至应城的公路两侧。此一战,仅仅用了一个多小时,红军全歼敌第12混成旅,生俘张联华,歼俘敌军4000余人。这次战斗缴获的战利品堆积如山,其中步枪3000余支、迫击炮20余门、轻重机枪100余挺,还用缴获的战马装备了骑兵团。
龙王集战斗后,贺龙率红7师渡过襄河,襄北红军兵威大盛,当地的地主、豪绅纷纷外逃武汉。何成浚重新调整兵力部署,从洪湖中心区抽调十一个团组成三路纵队,限令在半个月内肃清襄北红军。
2月底,敌军以天(门)汉(川)苏区为重点发动清剿。敌第48师第144旅在旅长韩昌俊的带领下,由皂市出发沿汉(口)宜(昌)公路向灰埠头进剿,敌徐继武旅同时由天门、张截港向灰埠头移动,互取呼应之势。3月初,大雨如注,公路泥泞难行,韩旅遇阻于文家墩,徐旅也退回天门。何成浚见韩旅孤军独处,急令韩旅撤回皂市。韩昌俊接电后,犹豫不决,既担心部队辎重难运,又害怕雨中受袭,于是采取“拖”字诀,想等到雨停后再移动。这一动向被红军查知,段德昌带领红9师冒着滂沱大雨,经过一夜急行军,在3月4日拂晓赶到文家墩,向敌人发起突然进攻。韩旅官兵都在蒙头大睡,外围手榴弹响成一片,还以为在打雷。等到红军冲进帐篷,才仓促应战。很快,全旅4000余人被歼,韩昌俊被擒。
在粉碎第三次“围剿”的过程中,段德昌率领红9师先后取得了龙王集、文家墩、新沟嘴等战斗的胜利,共歼敌一万多人,缴枪一万余支。
段德昌在襄北的连捷遵循的是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原则,在战术上做到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十六字诀”,英雄所见略同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游击战“十六字诀”,是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来的。
而在段德昌的军事生涯中,也有一个“十六字诀”,即:“敌来我飞,敌去我归,敌多则跑,敌少则搞”。这是段德昌等洪湖革命根据地领导人创造出来的。同处一个国情,同在一种环境,也就“英雄所见略同”了。
段德昌们从公安县起家,创建了洪湖革命根据地,建立了江陵、石首、监利三县红色政权。段德昌机智勇敢地带领游击队和红军在那河港交错、芦林茂密的洪湖与敌人作战,后来他从洪湖游击队队长成长为红6军政委、军长,打过许多胜仗,被称颂为“常胜将军”。
对此,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称赞:“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坚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明。”
段德昌的才华、战绩和情操,给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令人惋惜的是,1933年,由于苏区内部“肃反”扩大化,段德昌同志于当年5月1日被错杀。他的上级、战友无不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扼腕叹息。同时,他的冤屈也使他成为整个湘鄂西在内部“肃反”中蒙难者的代表。
1945年,中共中央在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任弼时同志详细介绍了段德昌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事迹,闻者无不潸然落泪。同年,党的“七大”正式为段德昌恢复名誉。2009年9月14日,段德昌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