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记者唐弢樊攀)在5月底以来的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中,部分地方和企业为掩盖真相、躲避督查,追求一时利益,“花招”频出,以侥幸心理应付检查。
花招一:以关代治,以停代治
“陡峭山体仅喷涂带有草籽的泥土,未见长草迹象,山体下的蓄水池早已废弃多时,水池的水管已经破损,满眼望去,大片土地裸露,扬尘污染严重……”这是6月21日,中央第一环境保护督察组赶赴河北邯郸一露天矿山时所看到的场景。
实际上,早在2016年1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在河北督察时就发现,邯郸市共有53座有证矿山需停产整治、10座责任主体灭失矿山需绿化修复。
“两年多过去了,从现场情况来看,修复工作只针对公路旁可视范围内的破坏山体,没有进行真正的生态修复,标准低、效果差。”督察人员表示,邯郸市矿山整治存在“以关代治,以停代治”的问题。
在督察人员看来,“一停了之”本身就是不作为,关停的目的是整治,整治不开展,那么环境保护就是一场空谈。
花招二:伪造虚假台账
“你们这台压滤机保养得很好,看起来跟新的一样,用过吗?”中央第一环保督察组组长朱之鑫的询问,揭开了河南省信阳市垃圾处理用虚假台账应对督察的事实。
中央第一环保督察组在河南省信阳市无害化垃圾处理场检查时,看到一台崭新发亮的污泥压滤机。相关负责人表示,设备近期因故障停运,停运前一直正常使用,并可以提供运行情况表和台账。
督察人员打开负责人提供的运行情况表,发现直至检查当日,这台外表干净、没有使用痕迹的污泥压滤机始终运行正常,这与负责人的说法相互矛盾,且填表人与填表时间有悖常理,存在运行台账造假问题。
时至今日,虚假台账现象依旧“堂而皇之”地出现,督察人员表示,以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利益的侥幸心理大大助长了此类事件的发生。
花招三:项目未批先建
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是内蒙古河套灌区灌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生态安全的“自然之肾”。然而,在这样一方维系我国北方生态安全的屏障上却上马了大大小小数百个经济项目。
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指出“乌梁素海保护区未经环评建设5000亩鱼塘”问题后,当地虽然停止该项目建设,但举一反三不够,为了经济效益又一味扩大湖区内养殖面积。
据了解,河灌总局2012年4月引进河南大湖水产公司建设乌梁素海湖区养殖项目,但一直未履行环评手续。在没有充分论证和评估的情况下,河灌总局下属单位仍在不断扩大养殖规模。2017养殖面积比2016年增加2万亩,养殖区域达到9万亩。
督察人员表示,很多项目“未批先建”直接导致了污染的产生。在当地,规划要求与实际工作形成“两张皮”,使得如乌梁素海区域内的治理长效机制迟迟没有形成。
花招四:指东向西,干扰调查
中央第一环保督察组下沉河南省三门峡市期间,对三门峡境内的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情况开展了现场抽查,抽查发现,在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依然暗藏大规模养殖群。
当督察人员询问养殖规模和粪便处理情况时,当地政府一位负责人看似协助,实则抢在企业人员回答前欺瞒谎报生猪存栏量;另外一名负责人用方言“指导”督察人员找来的企业工作人员,企图错误引导督察人员的检查路线,直到严肃警告后方才停止。
从督察情况看,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段的生态破坏情况依然严重,有关部门和地方环保不作为、乱作为、敷衍整改问题突出。在督察人员看来,当地部门现场督察中指东向西、干扰调查,本身就是一种“心虚”的表现,也是对存在问题的肆意放纵。
花招五:制造假象,瞒天过海
2016年7月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期间,群众反复举报江苏泰州市泰兴化工园区在长江江堤内侧的一段河道内填埋大量化工废料,填埋后覆土掩饰,外表看不出来。
然而面对问题,当地政府仅将所在地区表面垃圾进行了简单清理就反馈完成整改任务。2018年6月,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江苏当天,再次接到群众对于同一问题的举报。
6月15日,督察人员调来挖掘机,对群众举报区域随机选点进行试探性挖掘。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仅仅数铲之后,半米左右的沙土层之下就现出黑色的化工废料,刺激性气味强烈。
经进一步调查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泰兴化工园区有关企业就不断将化工废料倾倒于该掩埋区域,后来化工园区扩大,逐步将该区域覆盖并实施绿化。
“两年时间过去,地方没有制定整改方案,更没有任何实质性整改措施。明知违法大量掩埋化工废料,却无动于衷;明知已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却对督察组百般隐瞒。”督察人员表示,当整改流于表面假象,污染便早已在“地下”生根。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