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已至,美食、假期、商场折扣,浓浓地烘托着节日的气氛。但在众多的标签里,团圆是最不能忽略的一个环节。不管是赏月、观潮、吃月饼,还是点灯、猜谜、喝桂花酒,在一起,团团圆圆才算是真过节。
当地时间2009年10月2日,越南河内,儿童在少年宫中手持灯笼迎接中秋节。(图片来源:东方IC)
在韩国和越南,中秋节也是团圆节。韩国人会回家团聚,举行庄重的中秋“省墓”和“茶礼”活动,修补破损的坟墓,祭祀祖先;在越南,农忙过后的中秋节,父母会抽时间陪伴和补偿孩子。
在没有中秋节传统的国家,“中秋热”也在蔓延。华侨华人将中国的传统节日“漂洋过海”带到世界各地,永恒不变的是团圆的诉求。
加拿大华人桑宜川,每到中秋时节都要去温哥华的几处华人超市和购物中心转一转,他戏称,这是一种莫名的冲动,在那里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故乡的节日气氛。谢传铭在英国经营中餐馆,中秋时会从国内订好月饼,供客人免费品尝。虽不能保证每人吃到一个月饼,但都可以品尝一块;2017年,旅居西班牙的侨胞们举办了多场迎中秋活动,与热爱中国文化的西班牙友人欢聚一堂,共度吉日良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寄托着海外同胞对团圆的美好愿望和诉求。
团圆并非无关紧要的事。对于那些背井离乡的人,团圆是慰藉疲劳,纾解愁绪的暖心良药;对于留守家园的人,团圆是放下牵挂,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团圆更非易事。曾经暗自许下常回家看看的诺言,总是因为各种事情推延:加班忙没时间、没抢到车船机票或要和好友外出游玩。长辈常常轻描淡写地说:忙就别惦记着回来了。殊不知,他们想说的话并没有真正说完……
2016年9月13日,在黎巴嫩贝鲁特,中国扫雷官兵携带扫雷器材在雷区里开辟出的安全通道内前进。中秋佳节,远在黎巴嫩执行国际维和任务的中国第15批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扫雷连官兵依然坚守在满布地雷、局势恶劣的“蓝线”上,执行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蹈”的扫雷排爆任务。新华社发(华迅摄)
有的人能如愿回家,有的人却没法团圆。在海外执行维和任务的中国维和官兵就是这样的群体。既以身许国,舍小家顾大家,报国以为家,毫无怨言。2017年中秋节,在黎巴嫩参与维和的扫雷官兵王万兵没有回家。在此之前的15年,他都没在家里过一次中秋节。说起对家人的歉疚,这个钢铁般的汉子眼眶红了。
外交官们也是这样的群体。2017年,中国驻叙利亚外交官刘宏伟度过了一个战地中秋节。当同事们欢聚一堂品尝月饼时,几公里外的城郊炮火连天。几天前夺走10多条鲜活生命的恐袭阴影尚未消散,这个“90后”小伙已经学会了只给家人报告喜悦的消息。
9月18日,在中国江苏省镇江市和平路街道金江社区,来自乌克兰的留学生和社区居民在月饼制作完成后自拍。新华社发(石玉成 摄)
还有这样一个群体:中秋节不是他们的节日,但和中国朋友们在一起,也抚慰着他们对亲人的思念。2015年中秋节,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刘素心和中国朋友唱歌跳舞,与中国结对家庭吃团圆饭;2016年中秋节,在杭州工作的意大利建筑工人和中国工人一起参加联欢活动;今年9月16日,在江苏工作的30多位外国友人,受邀走进江苏省海门市,体验中秋文化……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是团圆的好时节,月圆人也圆是难得的欢欣喜悦;但好在,团圆没有固定的期限。即便中秋节回不了家,忙完了,也要回家团圆。
(编辑:李雪梅,综合资料来源:新华社、新华网、环球网、中新网等)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